偷安苟且


   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ōu ān gǒu qiě
成语注音 ㄊㄡ ㄢ ㄍㄡˇ ㄑ一ㄝˇ
成语简拼 tagq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婾安苟且
成语英文 be content with temporary ease and comfort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近义词



成语示例


示之以形势,庶几乎激忠起懦,而三四大帅者,亦不敢怀~之心。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七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苏轼《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其幸存者,亦皆偷安苟且,不为子孙长久虑。”


成语典故

见“苟且偷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窃取,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窃。~吃。小~儿。 行动瞒着人:~~。~看。~听。~渡。~袭。~税。~天换日(喻暗中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骗别人)。 抽出时间:~空儿。~暇。~闲。 苟且:~安。~生。~幸。~合苟容(苟且迎合别人的意思以求容身。亦称“偷合取容”)。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装设:~置。~家立业。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姓。

姑且,暂且:~安。~延残喘。~且。 马虎,随便:~得。~合。不敢~同。 如果,假使:~非其人。“~富贵,无相忘”。 姓。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姓。

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啊”相似。 多的样子。 农历六月的别称。 敬慎的样子:“有萋有~”。 古同“趄”,趑趄。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偷』

《廣韻》託侯切《集韻》《韻會》《正韻》他侯切,𠀤透平聲。 《說文》苟且也。 《左傳·昭十三年》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  又《禮·表記》安肆日偷。  又《爾雅·釋言》佻也。 《廣韻》盜也。 《管子·形勢解》偷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者,聖人不爲也。  又薄也。 《左傳·襄三十一年》趙孟之語偷。  又叶容朱切,音余。 《張衡·西京賦》敬愼威儀,示民不偷。我有嘉賔,其樂愉愉。聲敎布濩,盈溢天區。

『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 《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 《廣韻》徐也,止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註》安安,自然性之也。 《益稷》安汝止。 《註》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 《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 《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 《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 《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 《禮·檀弓》吾將安仰。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 《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又叶烏前切,音煙。 《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 《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

『且』

《廣韻》《集韻》《韻會》淺野切《正韻》七野切,𠀤音跙。借曰之辭。 《論語》且予之類是也。  又未定之辭。 《禮·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  又又也。 《詩·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  又此也。 《詩·周頌》匪且有且。 《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  又姑且也。 《詩·唐風》且以喜樂。  又將也。 《史記·項羽紀》范增謂項莊曰:若屬且爲所鹵。  又苟且也。 《莊子·庚桑楚》老子語南榮趎曰:與物且者,其身不容,焉能容人。 《註》且者,姑與物爲雷同,而志不在也。  又姓。宋且謹修,明且𥳑。俗誤讀苴。  又通作俎。薦牲具。祭祀燕饗用之。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子余切,音疽。 《說文》薦也。  又同趄。行不進也。 《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趦趄。  又多貌。 《詩·大雅》籩豆有且。  又蝍蛆亦曰卽且。 《史記·龜筴傳》騰蛇之神,而殆於卽且。  又《爾雅·釋天》六月爲且。 《郭註》闕詁。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熱,故曰焦。  又巴且,見《司馬相如賦》。 《史記》作猼且,卽巴焦。  又語餘聲。 《詩·鄭風》士曰旣且。 《朱傳》音疽。語辭,與乃見狂且,其樂只且,匪我思且,椒聊且,曰父母且,諸且字皆語餘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叢租切。與徂同,往也。  又《韻會》七序切,徐去聲。恭敬貌。 《詩·周頌》有萋有且。 《正字通》《說文》且从几,足有二橫。一,地也。象藉於地形。音阻。阻詛諧且爲聲,餘義皆假借。孫愐譌用子余切。《韻會》馬韻且引《說文》義同俎,譌轉魚韻,爲孫切所蔽,音同疽,音義相矛盾。  又俎本作且,且字借義旣廣,故別加半肉作俎以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