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邱校尉


   狐的别称。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狐》:“元邱校尉,狐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uán qiū xiào wèi
成语简拼 yqxw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狐的别称。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狐》:“元邱校尉,狐也。”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偏正 狐的别称。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狐》:“~,狐也。”△中性带褒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头、首、始、大:~凶。~首。~旦。~年。~勋。~帅。状~(科举考试第一名)。 基本:单~。~件。~气(精气,根本)。~素。~音。 同“圆”。 未知数:一~二次方程。 中国朝代名:~代。~曲。 姓。 古同“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

同“丘”。 姓。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园。~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比较:~场。 查对、订正:~勘。~订。~对。

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县~。都~。卫~。太~。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下:~官。少~。上~。 〔~氏〕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姓。

〔~迟〕复姓。 〔~犁〕地名,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元』

《唐韻》《集韻》《韻會》𠀤愚袁切,音原。 《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人身則爲體之長。 《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爾雅·釋詁》元,始也。  又《廣韻》長也。  又大也。 《前漢·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 《註》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  又首也。 《書·益稷》元首明哉。 《前漢·班固敘傳》上正元服。 《註》師古曰:元,首也。故謂冠爲元服。  又本也。 《後漢·班固傳》元元本本。  又百姓曰元元。 《戰國策》制海內,子元元。 《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註》古者謂人云善人,因善爲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  又《公羊傳·隱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左傳註》凡人君卽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 《羅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辭也。君卽位之一年稱元,古之史皆然。書太甲元年維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爲法也。  又氣也。 《公羊傳註》變一爲元。元者,氣也。  又正月一日曰元日。 《書·舜典》月正元日。 《註》朔日。  又諡法,行義悅民,始建國都,主義行德,𠀤曰元。  又姓。 《韻會》左傳,衞大夫元咺。  又後魏孝文拓拔氏爲元氏,望出河南。  又《韻補》叶虞雲切,音輑。 《桓譚·仙賦》呼則出故,翕則納新。夭矯經引,積氣關元。 《史記·敘傳》莊王之賢,乃復國𨻰。旣赦鄭伯,班師華元。◎按新、𨻰𠀤非文韻。

『邱』

《唐韻》去鳩切《集韻》祛尤切,𠀤音丘。地名。

『校』

《唐韻》《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居效切,𠀤音敎。 《說文》木囚也。 《徐曰》校者,連木也。 《易·噬嗑》屨校滅趾。 《疏》謂梏其行,卽械也。  又角也,報也。 《論語》犯而不校。  又考校。 《禮·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又比校。 《周禮·天官》小宰比官府之具。 《註》比校次之。 《疏》使知善惡足否也。  又檢校。 《前漢·食貨志》貫朽而不可校。  又遮木以闌禽獸曰校。 《漢成帝紀》大校獵。  又訂書曰校。 《前漢·劉向傳》詔向校中五經秘書。  又《小爾雅》戰交曰校。  又《唐韻》《韻會》胡敎切《集韻》後敎切《正韻》胡孝切,𠀤音效。學宮名。夏曰校。校者,敎也,鄕學爲校。 《左傳·襄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鄕校,以論執政。 《前漢·平帝紀》郡國曰學,侯國曰校。  又支木爲欄格以養馬曰校。 《周禮·夏官·校人之職》六廏成校,校有左右,爲十二閑。  又軍部有闌格者亦曰校。 《前漢·百官表》司隷校尉,城門校尉。 《𠛬法志》內增七校。 《釋名》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在也。  又姓。 《統譜》唐校傑,天寶中士曹。  又《集韻》吉巧切《韻會》《正韻》古巧切,𠀤音絞。疾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引之則縱,釋之則不校。  又《集韻》《類篇》𠀤何交切,音肴。枋也。豆中央直者爲校。 《禮·祭統》夫人薦豆執校。  又《集韻》下巧切,音骹。几足也。俎几之下橫木爲足者。 《禮·士昏禮》主人拂几授校。 《註》胡飽切。  又《集韻》丘交切,音敲。義同。

『尉』

《廣韻》於胃切《集韻》《韻會》《正韻》紆胃切,𠀤音畏。 《說文》从上按其下也。从𡰥从火,从又持火,所以㷉繒也。隸作尉。 《廣韻》𠋫也,安也。  又官名。 《黃震曰》尉,古司𡨥官,至秦漢改今名。義取除姦,安良民也。 《後漢·光武紀》廷尉,秦官,聽獄必質於朝廷,故曰廷尉。尉,平也。 《史記·張釋之傳》今旣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又《百官志》太尉,秦官,掌軍事。 《應劭曰》自上按下曰尉,武官悉以爲稱。  又縣尉。 《漢官儀》大縣兩尉,長安四尉,分左右部。五代時,尉皆軍校爲之,建隆閒詔諸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下。  又姓。鄭大夫尉止。  又尉遲,複姓。  又《集韻》於勿切,音鬱。 《風俗通》火斗曰㷉。 《韻會》說文,持火所以申繒,音畏。今俗又加火作熨,音鬱。 《正字通》尉本作𤈫,或書作㷉。俗从小作尉。慰安之慰亦借㷉。申繒用火,从小者,从火之譌。㷉斗作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