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斩后奏


   斩:杀头;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n zhǎn hòu zòu
成语注音 ㄒ一ㄢ ㄓㄢˇ ㄏㄡˋ ㄗㄡˋ
成语正音 “奏”,不能读作“zhòu”。
成语简拼 xzh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先斬后奏
成语英文 execute the criminal first and report to the emperor afterwards (act first and report afterwards)
成语法文 olacer qn. devant le fait accompli(agir d'abord,informer ensuite)
成语俄文 стáвить перед свершившимся фáктом
成语日文 殺(ころ)してからそれを後(あと)で報告(ほうこく)する。事後承諾(じごしょうだく)を求(もと)める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斩:杀头;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圣人命俺巡抚江南,敕赐势剑金牌,体察奸蠹,理枉分冤,先斩后奏。(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五代史 梁臣传 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


成语典故

初称“先行后闻”。原专指封疆大吏先将要犯处死,再上报皇帝。后世也泛指处理事务,事先不请示,处理之后再报告上级。《后汉书·酷吏列传》序称,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由于承战国大乱之后,民多豪猾,有的甚至称雄郡邑,为所欲为,再加上一郡一邑地土辽阔,人民众多,事情复杂,因而各地官长根据当时形势以武力翦灭那些作奸犯科之人,行动完毕,再报告上级。 【出典】: 《后汉书》卷77第2487页《酷吏列传》:“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且宰守旷远,户口殷大。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肆情刚烈,成其不桡之威。违众用己,表其难测之智。” 【例句】: 元·关汉卿《窦娥冤》:“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 并列 封建时代臣子先将犯人处死,再把情况上奏皇帝。现多比喻自行把问题处理了,再向上级报告。语本《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元·关汉卿《窦娥冤》:“谢圣思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多用于处理方法方面。?承风希旨。也作“先行后闻”、“先斩后闻”。 解释 本指执法官吏先处决罪犯,然后向上奏闻。现多用来比喻先 采取行动,然后再上报。 出处 《汉书·申屠嘉传》:“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 为错所卖。’” 申屠嘉是西汉初年的人,最早以弓弩手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 项羽,后来因为军功屡次升迁,到汉文帝时担任了丞相。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后,汉文帝驾崩,汉景帝即位。第二年 晁错担任内史(官名,主要职责是治理京师),得到皇帝的赏识而 大受重用。在晁错的提议下,皇帝改变了许多项法令,同时晁错 还建议削弱诸侯的势力。这时,申屠嘉讲的话得不到采纳,十分 痛恨晁错。 晁错担任内史治理京城,经常出入东门,不大方便,就另外 开了一扇门,从南面出入。但是,从南面出入,正好要经过“太 上皇庙”内墙之外、外墙之内的空地。申屠嘉知道这件事后,准 备奏请杀掉晁错。有人告诉了晁错,晁错非常害怕,就在深夜入 宫进见皇帝,主动向皇帝承认了错误。第二天上朝,申屠嘉按计 划奏请杀掉晁错。皇上说:“晁错凿穿的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 内墙之外的外墙。过去散 官们都可以住在这个地方, 何况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 所以晁错没有罪过。”退朝 后,申屠嘉对丞相府的长史 (官名)说:“我后悔自己 没有先杀掉晁错然后再上 奏,现在自己反倒被晁错算 计。”申屠嘉气愤不已,回 到家后便吐血死了。 近义 先行后闻 例句 在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 时,一定要及时上报,千万不 能先斩后奏。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前。~期。原~。~驱。~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觉(jué)。~见之明。~发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人。~世(祖先)。~民。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祖。~父。~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烈。~贤。 姓。

砍断:~断。~首。~决。~除。~草除根。~钉截铁。先~后奏。披荆~棘。

作乐(yuè ㄩㄝˋ),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国歌。~鸣曲。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议。~疏。~折。~本。~对。 呈现,取得:~效。~功。~捷(取得胜利)。大~奇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先』

《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𠀤霰平聲。 《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 《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 《玉篇》前也,早也。 《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 《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又祖父已歾曰先。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姓。 《韻會》晉有先軫。  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見切,音霰。 《增韻》先之也。 《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 《註》先猶導也。 《史記·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游,莫爲我先。  又先事而爲曰先。 《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 《禮·月令》先立春三日。  又當後而前曰先。 《左傳·文二年》不先父食。 《孟子》疾行先長者。 《老子·道德經》先天地生。  又《廣韻》娣姒曰先後。 《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于先後宛若。 《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之爲妯娌。  又《韻會》《正韻》𠀤蘇典切,音跣。 《越語》句踐親爲夫差先馬。 《韻會》前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先馬。後漢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或作洗。

『后』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𠀤音後。 《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 《書·仲虺之誥》徯我后。 《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禮·檀弓》夏后氏堲周。 《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  又《禮·曲禮》天子有后。 《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 《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  又諸侯亦稱后。 《書·舜典》班瑞于羣后。  又古者君稱臣亦曰后。 《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 《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  又《畢命》三后協心。 《註》謂周公君𨻰畢公也。  又《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 《傳》后土,社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 《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 《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 《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  又與後通。 《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義同。  又叶後五切,音戸。 《蔡邕·胡黃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 《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旣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𠀤音厚。 《說文》遲也。从彳幺夂者,後也。 《徐鍇曰》幺,猶𦌾躓之也。 《玉篇》前後也。 《廣韻》先後也。 《詩·小雅》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又後嗣也。 《禮·哀公問》子也者,親之後也。 《書·蔡仲之命》垂憲乃後。 《左傳·桓二年》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  又《集韻》亦姓。  又《韻會》然後,語辭。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厚去聲。 《增韻》此後於人,不敢先而後之,先此而後彼之後也。 《老子·道德經》自後者,人先之。 《論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又《詩·大雅》予曰有先後。 《傳》相導前後曰先後。  又《廣雅》娣姒,先後也。 《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 《註》兄弟妻相謂曰先後,古謂之娣。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爲妯娌。  又叶後五切,胡上聲。 《揚雄·趙充國圖畫頌》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

『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諏去聲。進也,薦也。 《書·舜典》敷奏以言。 《詩·小雅》以奏膚公。  又樂一更端曰奏,故九成謂之九奏。 《周禮·春官》九奏乃終,謂之九成。 《詩·小雅》樂具入奏。 《禮·樂記》節奏合以成文。 《註》節謂曲節,奏謂動作。 《漢書》作族。 《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  又𥳑類。 《晉法》召王公以一尺奏,王公以下用一尺版。  又人臣言事章疏曰奏。 《前漢·汲黯傳》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  又與腠通。 《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奏。 《註》奏,謂牲體皮膚之理也。  又與輳湊通。 《前漢·成帝紀》帝帥羣臣,橫大河,奏汾隂。  又叶則古切,音珇。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叶下侮。 本作𡴝。 《說文》从𠦎,从𠬞从屮。屮,上進之義。今通作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