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辨淄渑


   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n biàn zī miǎn
成语注音 ㄒ一ㄢ ㄅ一ㄢˋ ㄗ ㄇ一ㄢˇ
成语简拼 xbz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成语典故

《列子?仲尼》:“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前。~期。原~。~驱。~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觉(jué)。~见之明。~发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人。~世(祖先)。~民。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祖。~父。~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烈。~贤。 姓。

分别,分析,明察:~别。~认。~析。~正。~识。明~是非。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河〕水名,在中国山东省。 古同“缁”,黑色。

〔~池〕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澠)

古水名,在今中国山东省临淄市一带。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先』

《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𠀤霰平聲。 《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 《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 《玉篇》前也,早也。 《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 《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又祖父已歾曰先。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姓。 《韻會》晉有先軫。  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見切,音霰。 《增韻》先之也。 《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 《註》先猶導也。 《史記·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游,莫爲我先。  又先事而爲曰先。 《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 《禮·月令》先立春三日。  又當後而前曰先。 《左傳·文二年》不先父食。 《孟子》疾行先長者。 《老子·道德經》先天地生。  又《廣韻》娣姒曰先後。 《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于先後宛若。 《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之爲妯娌。  又《韻會》《正韻》𠀤蘇典切,音跣。 《越語》句踐親爲夫差先馬。 《韻會》前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先馬。後漢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或作洗。

『辨』

《集韻》《韻會》皮莧切《正韻》備莧切,𠀤音辯。 《說文》判也。 《廣韻》別也。 《易·乾卦》問以辨之。 《禮·學記》離經辨志。 《註》辨,謂考問得其定也。 《周禮·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 《註》辨,謂辨然于事分明,無有疑惑也。  又《韻會》牀䏶足笫閒也。 《易·剝卦》剝牀以辨。 《疏》牀足之上,牀身之下,分辨處也。 《程傳》牀之幹也。  又變也。 《楚辭·九辨註》辨者,變也。謂𨻰道德以變說君也。  又井地之數也。 《禮·王制·註》京陵之地,九夫爲辨,九辨而當一井。  又姓。  又《集韻》𤰞見切,音徧。與徧通。帀也。 《史記·禮書》萬民和喜,瑞應辨至。 《註》同徧。  又《廣韻》苻蹇切《集韻》《韻會》平免切《正韻》婢免切,𠀤辯上聲。義同。  又《集韻》邦免切,鞭上聲。義同。  又與貶通。 《禮·玉藻》立容辨𤰞,無讇。 《註》辨作貶。容雖貶損𤰞降,不傾側柔媚也。  又《廣韻》普麪切《集韻》《正韻》匹見切,𠀤音片。革中斷也。 《爾雅·釋器》革中絕謂之辨,革中辨謂之韏。 《註》革中斷之名辨,復中分其辨名韏。 《集韻》作㸤。

『淄』

《廣韻》側持切《集韻》《韻會》《正韻》莊持切,𠀤音菑。水名。 《水經》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  又州名。 《廣韻》春秋時屬齊,漢爲濟南郡,宋文帝改淸和郡,隋置淄州。因水以名焉。  又縣名。 《廣輿記》淄川,屬濟寧府。臨淄,屬靑州。  又通作菑。 《周禮·夏官·職方氏》幽州,其浸菑時。  又黑色曰淄。 《後漢·皇后紀》恩隆好合,遂忘淄蠹。 《集韻》俗作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