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克绍箕裘”。
唐·向延之《兰亭始末记》:“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业。”
同“克绍箕裘”。唐 何延之《兰亭始末记》:“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业,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 见“克绍箕裘”。
能够:~勤~俭。 战胜,攻下:攻~。~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服。~制。~己奉公。以柔~刚。 严格限定:~日。~期。~扣。 消化:~食。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接续,继承:~后(以后)。~岁(来年)。~响(继承前人之业,如回声之相应)。~徽(继承先人的美德、声誉)。 子孙:后~。~子。
好:~好。善~。~辰美景。消化不~。~莠不齐。 善良的人:除暴安~。 很:~久。获益~多。用心~苦。 姓。
皮衣:狐~。集腋成~。 姓。
《廣韻》苦得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得切,𠀤音刻。 《說文》肩也。 《徐曰》肩,任也。任者,又負荷之名也。能勝此物謂之克也。 《易·大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又《玉篇》勝也。 《書·洪範》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又《爾雅·釋言》克,能也。 《書·康誥》克明峻德。 又《揚子·法言》勝己之私謂之克。 《論語》克已復禮爲仁。 又《春秋·隱元年》鄭伯克段于鄢。 《公羊傳》克之者何,殺之也。 又《左傳·莊十一年》得儁曰克。 又忌刻。 《韻會》勝心也。 《左傳·僖九年》不忌不克。 《集韻》通作剋。 《唐韻》苦得切《集韻》乞得切,𠀤音刻。 《爾雅·釋詁》剋,勝也。 《疏》謂得勝也。 《後漢·桓譚傳》何征不剋。 又《廣韻》剋,已也。 又必也,急也。 又剋期,約定日期也。 《後漢·鍾離意傳》解徒桎梏,與剋期,俱至。 又《讀書通》刻通作剋。 《吳志·賀齊傳》謹以剋心,非但書紳。 又《集韻》剋,殺也。 《正字通》同剋。
『嗣』《唐韻》《集韻》《韻會》𠀤祥吏切,音飼。 《說文》諸侯嗣國也。从冊从口司聲。 《註》徐鍇曰:冊必於廟史,讀其𠕁,故从口。 《玉篇》嗣,續也,繼也。 《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 《大禹謨》罰弗及嗣。 又《詩·鄭風》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傳》嗣,習也。 《疏》學習音樂。 又姓。 《廣韻》風俗通云,衞嗣君後。 又叶音祚。 《前漢·敘傳》孝武六子,昭齊無嗣,燕刺謀逆,廣陵祝詛。 《註》師古曰,嗣合韻音祚。
『良』《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梁。 《說文》善也。 《廣韻》賢也。 《釋名》良,量也。量力而動,不敢越限也。 《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又《太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註》元,大。良,善也。 又《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朱註》良,易直也。 又《爾雅·釋詁》良,首也。 又《博雅》良,長也。 又《正韻》器工曰良。 《禮·月令》陶器必良。 《周禮·天官·王府》掌凡良貨賄之藏。 又《內府》掌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又《春官·巾車》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 《註》作之有功有沽。 《疏》精作爲功則曰良。麤作爲沽,則曰散也。 又《博雅》良,牢,𩋆也。 又深也。 《後漢·祭遵傳》良夜乃罷。 《註》良,猶深也。 又良人,夫也。 《儀禮·士昏禮》御衽于奧,媵衽良席在東。 《註》婦人稱夫曰良。 《孟子》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又夫稱婦亦曰良人。 《詩·唐風》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毛傳》良人,美室也。◎按朱註云:良人,夫稱也。與毛傳異。 又良久,頗久也。 《列子·仲尼篇》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 《正韻》或以爲良久,少久也。一曰良,略也。聲輕,故轉略爲良。 又病愈曰良愈。 又能也。 《左傳·昭十八年》弗良及也。 《疏》正義曰:良是語詞。服虔云:弗良及者,不能及也。良,能也。 又《左傳·莊十六年》良月。 《註》十月也。 又《禮·少儀》僕者右帶劒,負良綏,申之面。 《註》良綏,君綏也。 又《莊子·危言篇》嘗視其良。 《註》墓也。 又《諡法》溫良好善曰良。 又姓。鄭大夫良霄,漢長秋良賀。 又王良,星名。 又大良造,秦官名。 又地名。 《左傳·昭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于良。 《註》下邳有良城縣。 又山名。 《山海經》良餘之山,其上多穀柞,無石。 又草名。 《博雅》黃良,大黃也。 又彊良,獸名。見《山海經》。 又吉良,良馬名。見《唐書·兵志》。 又《古今注》螢火,一名丹良。 又《韻會》里養切,音兩。 《周禮·夏官·方相氏》以戈擊四隅,毆方良。 《註》方良,罔兩也。 《釋文》方言:罔良,音兩。 又《正字通》音亮。 《古詩》良無盤石固。 《李白·宴桃李園序》良有以也。 《五音集韻》古文良字。註詳艮部一畫。
『裘』《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