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田口井


   土地国有,按人口多少分配井田。《汉书·王莽传中》:“ 莽 曰……予前在 大麓 ,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且止。” 颜师古 注:“计口而为井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ōng tián kǒu jǐng
成语简拼 gtkj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土地国有,按人口多少分配井田。《汉书·王莽传中》:“ 莽 曰……予前在 大麓 ,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且止。” 颜师古 注:“计口而为井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 雄性的:~母。~畜。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 姓。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 古同“畋”,打猎。 古同“佃”,耕作。 姓。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临渴掘~。 形状像井的:天~。油~。 整齐,有秩序:~然。~~有条。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公』

《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𠀤音工。 《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 《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 《徐曰》會意。 《爾雅·釋言》無私也。 《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  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 《註》公猶共也。  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 《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  又三公官名。 《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  又官所曰公。 《詩·召南》退食自公。  又父曰公。 《列子·黃帝篇》家公執席。 《前漢·郊祀志》天子爲天下父,故曰鉅公。  又婦謂舅曰公。 《前漢·賈誼策》與公倂倨。  又尊稱曰公。 《賈誼策》此六七公皆亡恙。  又相呼曰公。 《史記·毛遂傳》公等碌碌。  又事也。 《詩·召南》夙夜在公。 《註》夙夜在視濯垢饎爨之事。  又星名。 《隋書·天文志》七公七星,在招搖東,天之相也。  又姓。 《韻會》漢有公儉。  又諡法,立志及衆曰公。  又與功通。 《詩·小雅》以奏膚公。 《大雅》王公伊濯。  又《集韻》諸容切,音鐘。同妐。夫之兄爲兄妐。一曰關中呼夫之父曰妐。或省作公。通作鍾。  又《韻補》叶姑黃切,音光。 《東方朔·七諫》邪說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直士隱而避匿兮,讒諛登乎明堂。

『田』

《唐韻》待年切《集韻》《韻會》《正韻》亭年切,𠀤音闐。 《說文》𨻰也。樹穀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 《玉篇》土也,地也。 《正韻》土已耕曰田。 《釋名》塡也。五稼塡滿其中也。 《易·乾卦》見龍在田。 《詩·小雅》雨我公田。 《通典》古有井田,畫九區如井字形,八家耕之,中爲公田,乃公家所藉。圭田者,祿外之田,以供祭祀。加田者旣賞之,又重賜之田也。  又爰田,卽轅田。 《左傳·僖十五年》晉於是乎作爰田。 《註》分公田之稅,應入公者,爰之於所賞之衆。 《晉語》作轅田。 《前漢·食貨志》歲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爲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爲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戸人已受田,其家衆男爲餘夫,以口受田如比。 《註》師古曰:爰,更互也,比例也。  又名田。 《前漢·董仲舒傳》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 《通典》名田,占田也。各爲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也。  又代田。 《通典》漢武征和三年,以趙過爲搜粟都尉。過能爲代田,一畮三甽,歲代其處,每耨必附根,根深能水旱。一歲之收常過縵田,一斛以上,用力少而得穀多。  又屯田。 《正字通》漢晉率兵屯,領以帥,唐率民屯,領以官。宋率營田,以民。漢趙充國於金城,留步士萬人屯田,擊先零,條上屯田十二事,宣帝從之。明初兼行官屯,民屯,兵屯,商屯,腹屯,邊屯諸法。永樂時著令,每一都司另撥旗軍十一,名耕種,號樣田。據所收子粒多寡,以辨別歲之豐凶,軍之勤惰。雖養軍百萬,不費民閒一粒。兵法所謂屯田一石,可當轉輸二十石也。  又營田。 《通典》宇文融括隱田曰:浮戸十共作一坊,官立廬舍,謂之營田戸。言爲官營田,非屯田戸也。  又職田,職分田也。 《文獻通考》隋開皇中,始給職田,又給公廨田。唐貞觀,以職田給逃還貧戸,每畞給粟二斗,謂之地子。十八年復給職田。永泰元年,百官請納職田,充軍糧。宋眞宗興復職田。慶曆均公田,復限職田。紹興復職田。金元志官皆有職田。  又方田,卽均田。 《通典》宋熙寧五年重修方田法,元豐罷之。郭諮攝肥鄕令,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數,收逋賦八十萬。  又區田。 《氾勝之書》湯有七年之旱,伊尹作爲區田法,敎民糞種,負水澆稼。賈思勰曰:區田,以糞氣爲美,不必皆良田。  又不耕旁地,庶盡地力。  又籍田,天子親耕之田也。 《禮·月令》孟春,天子帥三公九卿,躬耕帝籍。  又弄田。 《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 《師古註》謂宴游之田,天子所戲弄。  又一井爲田。 《魯語》季康子欲以田賦。 《註》田,一井也。 《管子·乗馬篇》五制爲一田,二田爲一夫。  又《書·無逸》文王𤰞服,卽康功田功。 《註》康者,安民之功。田者,養民之功。言文王不侈服飾,專安養斯民也。  又獵也,與畋佃通。俗作𤝗。 《易·恆卦》田无禽。 《疏》田者,田獵也。 《詩·鄭風》叔于田。 《傳》田,取禽也。  又姓。 《五音集韻》出北平,敬仲自𨻰適齊,後攺田氏。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註》敬仲奔齊,以𨻰田二字聲相近,遂爲田氏。  又《黃庭經》尺宅寸田可治生。 《註》尺宅,面也。寸田,兩眉閒爲上丹田,心爲絳宮田,臍下三寸爲下丹田。  又官名。 《詩·豳風》田畯至喜。 《傳》田畯,田大夫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稷,田正也。 《疏》稷爲田官之長。 《周禮·夏官》田僕上士十有二人。  又星名。蒼龍之宿。 《石氏星傳》龍左角曰天田。  又神名。 《詩·小雅》以御田祖。 《傳》田祖,先嗇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 《註》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  又鼓名。 《詩·周頌》應田縣鼓。 《傳》田,大鼓也。 《釋文》田如字,鄭作𣌾,音胤。  又車名。 《周禮·夏官》田僕掌馭田路。 《註》田路,木路也。  又地名。 《爾雅·釋地》鄭有圃田。 《左傳·隱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疏》許田,魯國朝宿之邑。  又《僖二年》虢公敗戎于桑田。 《註》桑田,虢地,在弘農陝縣東北。  又《成六年》晉遷于新田。 《註》今平陽絳邑縣是也。 《後漢·郡國志》京兆藍田出美玉。  又州名。 《韻會》廣南化外,唐開蠻洞置。  又草名。 《爾雅·釋草》皇守田。 《註》似燕麥,子如彫胡米,可食,生廢田中,一名守氣。  又《何晏·景福殿賦》騈田胥附。 《註》騈田胥附,羅列相著也。  又《禮·奔喪》殷殷田田,如壞牆然。 《疏》言將欲倒也。  又蓮葉貌。 《江南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又《集韻》地因切,樹穀曰田。  又《正韻》蕩練切,音電。 《詩·齊風》無田甫田。 《朱註》田,謂耕治之也。 《釋文》無田,音佃。  又《字彙補》池鄰切,音𨻰。 《晉語》佞之見佞,果喪其田。 《釋文》田音,與𨻰同。  又轉音亭。 《韓愈·越裳操》孰荒于門,孰治于田,四海旣均,越裳是臣。  又《法苑珠林頌》賢人慕高節,志願菩提音。御鶴翔伊水,策馬出王田。  又《易林》邪徑賊田,惡政傷民。夫婦呪詛,太山覆顚。顚,音丁。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井』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郢切,精上聲。穴地出水曰井。 《釋名》井,淸也。 《廣雅》深也。易有井卦。 《世本》伯益作井。 《汲冡周書》黃帝作井。 《孟子》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又《廣韻》田九百畝曰井,象九區之形。 《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畝。  又市井。 《玉篇》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爲市也。 《師古曰》市,交易之處,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又南方宿名。 《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東井爲水事。 《註》東井八星,主水衡也。  又井井,經畫端整貌。 《荀子·儒效篇》井井兮其有條理也。  又往來連屬貌。 《易·井卦》往來井井。  又姓。漢有井丹。  又藻井。 《風俗通》堂殿上作藻井,以象東井,藻以厭火。  又綺井。 《左思·魏都賦》綺井列疏以懸蒂。 《註》屋板爲井形,飾以丹靑,如綺也。  又古文井與𠛬通用。 《左傳》有井伯,卽郉伯。 《說文》本作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