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芷:香草;渐:浸渍;滫:臭泔水。把兰、芷浸泡在泔水里。比喻受恶环境的影响。
兰、芷:香草;渐:浸渍;滫:臭泔水。把兰、芷浸泡在泔水里。比喻受恶环境的影响。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滫( ㄒㄧㄡˇ xiǔ 朽):臭水。兰芷浸在臭水中,比喻受恶质的感染。《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意即如果把芬芳的兰芷浸在臭水里,那么有身分的君子就不去接近它,一般的老百姓也不去佩戴它了。
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 古书上指“木兰”。 古同“栏”,家畜圈(juàn )。 古同“斓”,斑斓。 姓。
〔白~〕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大;茎叶有细毛,夏天开白色小花,果实椭圆形。根可入药。简称“芷”;亦称“辟芷”。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加剧:疾大~。 疏导:~九川。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流入:东~于海。
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兰槐之根是谓芷,其渐之~”。 古烹调方法之一,用淀粉拌和食物使之柔滑。 小便。
《唐韻》《韻會》《正韻》𠀤諸市切,音止。白芷,藥名。 《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澤芬,生河東川谷中,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 《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爲芷。 《屈原·離騷》扈江蘺與辟芷兮。 又地名。 《前漢·夏侯嬰傳》戰于藍田芷陽。 《註》芷陽,後爲霸陵縣。◎按芷陽《史記》作茝陽,音義同。
『滫』《唐韻》思酒切《集韻》《韻會》《正韻》息有切,𠀤音醙。 《說文》久泔也。淅米汁。 《禮·內則》滫瀡以滑之。 《註》滫,泔也。 又溲也。秦人謂溲曰滫。 《史記·三王世家》蘭根與白芷,漸之滫中。 又《唐韻》息流切《集韻》思流切,𠀤音脩。 又《集韻》疎鳩切,音搜。 又息救切,音秀。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