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阻隔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ān shān zǔ gé
成语注音 ㄍㄨㄢ ㄕㄢ ㄗㄨˇ ㄍㄜˊ
成语简拼 gsz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關山阻隔
成语英文 Hills and passes form obstacles to one.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成语示例


孙犁《耕堂读书记》:“我不知道千里迢迢,关山阻隔,敌人封锁得那么紧,他们怎样把这封信送到了我的家。”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郑德辉《 梅香》第一折:“不争他回家去呵,路途艰难,关山阴隔,这亲事几时得就。”


成语典故

主谓 指关隘山川隔绝阻挡,往来非常不易。 元·郑德辉《梅香》1折:“不争他回家去呵,路途遥远,~,这亲事几时得就。”△用于描写往来不易。→关山难越 关山迢递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险要的地方:“马陵道狭,而旁多~隘,可伏兵”。 拦挡:~挡。~隔。~拦。~力。~挠。梗~。劝~。~击。~抑。~滞。~难(nán)。~塞(sè)。 艰难:道~且长。

遮断:~开。~离。~绝。~断。阻~。 相去有一段距离:~壁。~年。~行(háng )。~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墙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离:~阂。~膜。~心。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阻』

《唐韻》側呂切《集韻》《韻會》《正韻》壯所切,𠀤音俎。 《說文》險也。 《廣韻》隔也。 《易·繫辭》德行恆𥳑以知阻。 《詩·秦風》遡洄從之,道阻且長。  又《商頌》罙入其阻。 《周禮·夏官·司險》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 《釋名》山巇曰險,水隔曰阻。若泛言則山水通用。 《集韻》同岨。  又《釋名》水出其後曰阻丘,此以水爲險也。  又《爾雅·釋詁》阻,艱,難也。 《書·舜典》黎民阻饑。  又止也。 《讀書通》通作沮。 《詩·小雅》亂庶遄沮。 《禮·儒行》沮之以兵。 《正字通》𠀤與阻同。  又《左傳·隱四年》州吁阻兵而安忍。 《註》阻,恃也。 《史記·秦本紀》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  又《玉篇》疑也。  又《廣韻》憂也。  又與淹通。 《史記·魯世家》勤勞阻疾。 《註》徐廣曰:阻作淹。  又《廣韻》《集韻》𠀤莊助切,音詛。 《廣韻》馬阻蹄。 《集韻》行不正也。本作跙。亦作𨆄。

『隔』

《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𠀤音膈。 《說文》障也。 《玉篇》塞也。 《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 《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  又通作鬲。 《荀子·大略篇》鬲如也。 《註》謂鬲絕於上。 《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 《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  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  又《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 《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叶執,不當作訖得切。  又與融通。 《史記·秦始皇紀》昭隔內外,靡不淸淨,施於後嗣。 《註》隔,一作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