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问罪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īng shī wèn zuì
成语注音 ㄒ一ㄥ ㄕ ㄨㄣˋ ㄗㄨㄟˋ
成语正音 “兴”,不能读作“xìng”。
成语简拼 xswz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興師問辠
成语英文 denounce sb. publicly for his crimes
成语法文 faire une expédition punitive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成语示例


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蒋光慈《田野的风》)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成语典故

兴师:举兵。举兵讨伐,责问罪状。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元史.郭侃传》:“三年,侃上言: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三国演义》一一四回:“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后泛指发动群众斥责对方。蒋光慈《田野的风》:“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亦作“兴师见罪”。明.无名氏《衣锦还乡》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 连动 兴师,举兵;问罪,声讨。宣布罪状,发兵声讨有罪者。现也泛指指明错误,对人加以责问。唐·樊绰《蛮书·名类》:“阿姹又诉于归义,~。”叶辛《风凛冽》:“你一回上海,就带着一副~的面孔去质问她,她心里能高兴吗?”△多用于责问。→西领责音 ?负荆请罪。也作“兴兵问罪”、“兴师见罪”。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流行,盛行:时~。新~。 准许:不~胡闹。 或许:~许。 姓。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 刑罚:判~。畏~。待~。请~。 苦难,痛苦: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罪』

《廣韻》徂賄切《集韻》粗賄切,𠀤音㠑。 《說文》捕魚竹罔。 《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書·大禹謨》罪疑惟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