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戢:停;焚:烧。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停止就会烧死自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
成语注音 ㄅ一ㄥ 一ㄡˊ ㄏㄨㄛˇ 一ㄝˇ,ㄅㄨˋ ㄐ一ˊ ㄗˋ ㄈㄣˊ
成语简拼 byhybjzf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兵猶火也,不戢自焚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戢:停;焚:烧。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停止就会烧死自己。


成语示例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古人之所以三致意者在此。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成语典故

戢:停止。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情况下及时止息,就会把自己烧掉。语本《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唐.朱敬则《谏除滥刑疏》:“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夹注:“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古人之所以三致意者在此。” 其他 戢,停止。战争就像玩火,不及时止息,就会烧掉自己。语本《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14回夹注:“~,古人之所以三致意者在此。”△多用于战争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速。十万~急。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 发怒,怒气:~暴。~性。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形容红色的:~红。~腿。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姓。

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去。 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不错。 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文言语气助词(❶表判断;❷表疑问;❸表停顿;❹形容词尾)。 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罢。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收敛,收藏:~翼。~影。载~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止,停止:~怒。~鳞(喻蓄志待时)。 姓。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 从,由:~从。~古以来。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烧:~烧。~毁。~化。~香。~书坑儒。~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兵』

《唐韻》甫明切《集韻》《韻會》晡明切《正韻》補明切,𠀤丙平聲。 《說文》械也。 《增韻》戎器也。 《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執兵器從戎者曰兵。 《禮·月令》命將帥選士厲兵。 《周禮·夏官》中秋敎治兵。 《廣韻》戎也。  又擊敵曰兵之。 《左傳·定十年》公會齊景公于夾谷,齊犁彌使萊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 《註》命士官擊萊人也。  又《禮·曲禮》死𡨥曰兵。 《註》言能捍國難爲𡨥所殺者,謂爲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 《詩·衞風》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史記·天官書》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 《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謂攝揚。盱目𨻰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銘》相時隂陽,制兹利兵。始與淸、呈、形、靈爲韻。《𨻰思王·孟冬篇》武官誡田,講旅統兵。與淸、停爲韻。《贈丁儀王粲》詩:皇佐揚天惠,四海無交兵。與淸、城、名、聲爲韻。《明帝·苦寒行》雖有吳蜀𡨥,春秋足耀兵。與齡、纓爲韻。  又《韻補》叶犇謨切,音逋。 《道藏歌》解帶天皇寢,停駕高上兵。玉眞啓角節,翊衞自相扶。

『犹』

《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 《說文》玃屬。从犬,酋聲。 《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𧳫。 《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 《註》健上樹。 《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 《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 《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  又《廣韻》似也。 《詩·召南》寔命不猶。 《傳》猶,若也。  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集韻》可止之辭也。 《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 《傳》猶,可也。  又本作猷。 《詩·小雅》克壯其猶。 《傳》猶,道也。 《箋》猶,謀也,兵謀也。 《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 《又》謀猶回遹。 《箋》謀爲政之道。  又《大雅》王猶允塞。 《箋》猶,謀也。  又《廣韻》尚也。 《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又《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又夷猶。 《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 《註》疾舒之中。 《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又《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又《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又姓。 《正字通》宋猶道明。  又《集韻》《正韻》𠀤餘招切,音遙。 《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又與搖通。 《禮·檀弓》咏斯猶,猶斯舞。 《註》猶當爲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 《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又《廣韻》《集韻》𠀤居祐切,音究。 《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余救切,音柚。 《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又叶余久切,音酉。 《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叶許厚反。

『火』

《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𠀤貨上聲。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 《書·堯典》日永星火。 《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 《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傳》炎火,盛陽也。 《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 《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 《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 《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 《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 《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 《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 《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 《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 《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 《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叶後五切。 《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叶虎何切。 《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 《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 《集韻》或作灬。

『也』

《唐韻》羊者切《集韻》《正韻》以者切,𠀤音野。語已辭。 《說文徐註》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 《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 《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  又發語辭。 《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  又姓。明也伯先。  又《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 《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  又《正韻》養里切,同迤。  又《六書正譌》古文匜字。註詳匚部三畫。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移。 《說文》盥器。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禮·內則》敦牟巵匜。 《唐書·百官志》盥則奉匜。  又《集韻》《類篇》《韻會》演爾切《正韻》養里切,𠀤音酏。  又《集韻》唐何切,音駝。義𠀤同。  又《正譌》也,古匜字,借爲助辭,羊者切。助辭之用旣多,故正義爲所奪,又加匚爲匜以別之。實一字也。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戢』

《廣韻》阻立切《集韻》《韻會》《正韻》側立切,𠀤音輯。 《說文》藏兵也。 《詩·周頌》載戢干戈。  又斂也。 《詩·小雅》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又《廣韻》止也。 《左傳·隱四年》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又姓。周戢黎,明戢如上。

『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二切,音字。 《玉篇》由也。 《集韻》從也。 《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 《疏》自,由也。 《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 《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傳》自,從也。  又《玉篇》率也。  又《廣韻》用也。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自,用也。 《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 《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又自然,無勉强也。 《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又《集韻》己也。 《正韻》躬親也。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又《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紕。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 《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管子·水地篇》𦜉發爲鼻。 《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 《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 《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又炊鼻,地名。 《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 《杜註》炊鼻,魯地。  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 《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 《師古註》有鼻在零陵。 《孟子》作有庳。  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  又《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 《註》相習以鼻飮也。  又反鼻,蝮蛇別名。  又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 《李時珍曰》卽豨薟。  又《內典》阿鼻,此曰無閒。 从自从畀。俗从白,非。

『焚』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分切,音汾。 《玉篇》燒也。 《集韻》火灼物也。 《書·胤征》玉石俱焚。 《易·離卦》焚如。 《春秋·桓七年》焚咸丘。 《註》焚,火田也。 《禮·月令》仲春毋焚山林。  又《集韻》方問切,音奮。 《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 《註》杜預曰:焚,斃也。服虔曰:焚,讀曰僨僵也。 《集韻》本亦作僨。  又叶汾沿切。 《郭璞·炎山贊》木含陽精,氣結則焚,理其微乎,其妙在傳。  又叶符筠切。 《曹植文》季嗣不維,網漏于秦,崩樂滅學,儒坑禮焚。 《說文》本作燓。 《集韻》或作炃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