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道亡繇


   亦作“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í dào wáng yáo
成语注音 ㄑ一ˊ ㄉㄠˋ ㄨㄤˊ 一ㄠˊ
成语简拼 qdw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亦作“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


成语典故

亦作“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汉书.刑法志》:“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 见“其道无由”。《汉书·刑法志》:“虽后欲改过自新,~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郦食(yì)~〕中国汉代人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古同“无”,没有。

随从。《説文•系部》“䌛,隨從也” 草木茂盛貌。也作“蘨”。《書•禹貢》:“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通“徭”。徭役。《商君書•徕民》:“民無一日之繇,官無數錢之費。” 通“摇”。摇动。《史記•蘇秦列傳》:“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 通“謡”。歌谣。《漢書.李尋傳》:“揆山川變動,參人民繇俗。” 通“遥”。远。《荀子•禮論》:“先王恐其不文也,是以繇其期足之日也。” 人名用字。“咎繇”即“皐陶”。尧、舜的臣子。《正字通•糸部》:“繇,皐陶,《漢百官表》咎繇,與陶同。” 介词。相当于“於”。《爾雅•釋詁上》:“繇,於也。” 姓。《後漢書•郅惲傳》:“西部督郵繇延,天資忠良。”

通“由”。介词。自;从。《爾雅•釋水》:“以衣涉水為厲,繇膝以下為揭。” 通“由”。介词。原由。《漢書•元帝紀》:“懼於天地之戒,不知所繇。” 通“由”。经过;经历。《漢書•胡建傳》引黄帝《李法》:“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 通“由”。办法。明夏完淳《南都大略》:“自以江南天塹,飛渡無繇。” 通“由”。用。《吕氏春秋•貴當》:“名號大顯,不可彊求,必繇其道。” 通“由”。随;听从。《文選•韋孟〈諷諫〉》:“賞罰之行,非繇王室。” 通“猷”。道理,道术。《爾雅•釋詁下》:“繇,道也。” 通“猷”。尚且;仍然。《廣韻•尤韻》:“繇,猶也。” 同“𨙂”。疾行。《廣韻•宵韻》:“𨙂,疾行。又音由。或作繇。” 闲适貌。《漢書•叙傳上》:“近者陸子優繇,《新語》以興。” 忧愁。《爾雅•釋詁下》:“繇,憂也。” 水名。《漢書•地理志上》:“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

通“籀”。卦兆辞。《廣韻•宥韻》:“繇,卦兆辭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其』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碁。 《韻會》指物之辭。 《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 《詩·大雅》其在于今。  又助語辭。 《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 《詩·周南》灼灼其華。 《玉篇》辭也。  又姓。 《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之切,音姬。 《韻會》語辭。 《書·微子》若之何其。 《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人名。 《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𨻰留高陽人也。 《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 《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 《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又山名。 《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 《註》其音基,山名。 《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 《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 《正韻》吉器切,𠀤音寄。 《韻會》語已辭。 《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 《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又通已。 《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 《詩·鄭風》叔善射忌。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

『亡』

《唐韻》《集韻》《韻會》𠀤武方切,音忘。失也。 《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 《註》謂廢時失事也。 《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又滅也。 《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  又逃也。 《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  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  又與忘同。 《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又《正韻》同無。 《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毛傳》亡謂貧也。 《說文》从入从𠃊。 《徐曰》𠃊音隱,隸作亡。 《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繇』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餘招切,音遙。 《說文》作䌛,隨從也。 《徐鉉曰》今俗从䍃。  又《書·禹貢》厥草惟繇。 《傳》茂也。 《釋文》抽也。  又與徭同。 《詩·大雅·民亦勞止箋》繇役煩多。 《釋文》繇,本亦作徭。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 《註》應劭曰:繇,役也。 《前漢·高帝紀註》師古曰:繇,讀與徭同。古通用。  又《文帝紀》省繇費以便民。  又與陶同。 《前漢·古今人表》咎繇,卽臯陶。  又與謠同。 《前漢·李尋傳》人民繇俗。  又姓。 《後漢·郅惲傳》西都督郵繇延。 《註》繇姓,咎繇之後。  又《廣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與由同。 《易·坤卦》其所繇來者,漸矣。 《左傳·昭二十六年》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 《註》繇,過也。 《前漢·文帝記》列侯亦無繇教訓其民。 《註》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又與猷同。 《爾雅·釋詁》繇,道也。 《疏》小雅巧言云:秩秩大猷。猷繇音義同。  又與猶同。 《爾雅·釋詁》繇,喜也。 《註》禮記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卽繇也,古今字耳。  又與悠同。 《前漢·韋賢傳》犬馬繇繇。 《註》師古曰:繇與悠同。悠悠,行貌。  又與游同。 《前漢·班固敘傳》陸子優繇。○按《文選》作優游。  又《集韻》直𧙗切。 《易·繫辭註》爻繇之辭,所以明得失。 《釋文》服虔云:抽也,抽出吉凶也。韋昭云:由也,吉凶所由生也。 《左傳·閔二年》成風聞成季之繇。 《註》繇,卦兆之占辭。 《爾雅·釋詁》繇,於也。 《註》繇辭。 《疏》卦兆之辭也。 《干祿字書》繇,臯繇字。𦅸,卜兆辭。音胄。 《佩𧥏集》𦅸,从䍃从卜从系。○按繇、𦅸經典皆通用。《說文》在系部,今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