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相望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ān gài xiāng wàng
成语注音 ㄍㄨㄢ ㄍㄞˋ ㄒ一ㄤ ㄨㄤˋ
成语简拼 ggxw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冠蓋相朢
成语英文 one official is succeeded by another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冠盖相望催入相,待将功德格皇天。(唐 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四》:“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成语典故

①形容使者络绎不绝。《梁书·陶弘景传》: “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②借指世代仕宦,相继不断。清戴名世《〈道墟图诗〉序》: “自其始至今,凡数十世,子孙蕃衍冠盖相望。绍兴著姓,称章氏为第一。”●《战国策·魏策四》: 齐楚约而欲攻魏.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冠: 古代官吏的礼帽。盖: 车篷。战国时,齐楚两国相约,准备攻打魏国。魏国连连派使者向秦国求救,前后不绝。 主谓 冠盖,礼帽和车盖,借指官吏。旧时形容官吏和使者络绎不绝地到来。语出《战国策·魏策四》:“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梁书·陶弘景传》:“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用于描写功名。也作“冠盖相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姓。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 姓。

容貌,样子:~貌。照~。凶~。可怜~。 物体的外观:月~。金~。 察看,判断:~面。~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宰~。首~。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姓。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拜访:看~。拜~。探~。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向,朝着:~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埋怨,责备:怨~。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冠』

《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𠀤音官。 《說文》絭也,所以絭髮。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 《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謂冠爲元服。 《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髮也。 《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 《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 《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玩切,官去聲。 《禮·曲禮》二十曰弱冠。 《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 《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 《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爲衆之首曰冠。 《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冠。 《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 《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叶俱倫切,音麇。 《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叶居員切,眷平聲。 《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爲當世冠。  又叶扃縣切,音睊。 《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游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

『盖』

《正字通》俗蓋字。 《唐韻》古太切《韻會》居太切,𠀤音匄。苫也。 《左傳·襄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 《註》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爲蓋。  又掩也。 《書·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  又覆也。 《關尹子·八籌篇》其高無蓋。  又車蓋。 《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爲蓋以象天,崇十尺。  又語辭。 《詩·小雅》謂天蓋高,謂地蓋厚。  又《廣韻》胡𦡳切,音盍。亦苫蓋也。 《集韻》靑齊人謂蒲席曰蒲蓋。  又通盍,何不也。 《禮·檀弓》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  又《正韻》古沓切。地名。 《孟子》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 《註》蓋,齊下邑也。 《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蓋。  又姓。 《前漢·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  又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  又《韻補》居氣切,叶音旣。 《宋玉·高唐賦》蜺爲旌,翠爲蓋,風起而止,千里而逝。

『相』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𠀤音襄。 《說文》省視也。  又《廣韻》共也。 《正韻》交相也。 《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 《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又質也。 《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又相思,木名。 《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 《註》大樹也。東冶有之。  又《唐韻》《正韻》𠀤息亮切,襄去聲。 《爾雅·釋詁》視也。 《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  又《集韻》助也。 《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 《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  又《爾雅·釋詁》導也。  又勴也。 《註》謂贊勉。 《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  又《增韻》𢷤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朝觀會同,則爲上相。 《註》相,詔王禮也。出接賔曰𢷤,入詔禮曰相。相者,五人卿爲上𢷤。  又《廣韻》扶也。 《禮·禮器》樂有相步。 《註》扶工也。  又《小爾雅》治也。 《左傳·昭九年》𨻰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 《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又選擇也。 《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 《註》謂更選擇其蓍也。  又送杵聲。 《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 《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  又相術。 《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  又月名。 《爾雅·釋天》七月爲相。  又官名。 《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 《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 《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  又計相。 《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 《註》專主計籍。  又內相。 《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  又家相。 《禮·曲禮》士不名家相。 《註》主知家務者。  又《周禮·春官》有馮相氏。 《夏官》有方相氏。  又樂器。 《禮·樂記》治亂以相。 《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又星名。 《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  又江神,名奇相。見《博雅》。  又太史𠋫部有相風竿。 《傅休奕相風賦》表以靈鳥,鎭以金虎。以𠋫祥風,以占吉凶。 《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又藥名。 《本草綱目》𤰞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  又地名。 《商書序》河稟甲居相。 《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  又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  又姓。 《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 《後秦》相雲。 《北齊》相願。  又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  又《字彙補》音禳。 《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 《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  又叶思必切,音悉。 《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 《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 《正字通》相,俗作𥄢,轉注。相,思將切,省視也。𥄢,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𥄢爲二,非。

『望』

《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𧧄。 《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