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清 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冬季穿皮裘,夏季则穿葛麻制的单衣。比喻因时因地制宜或应势而变。《列子.汤问》:“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痛史》一回:“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 并列 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布单衣。比喻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适措施。语出《列子·汤问》:“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也形容时序变化。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闲居春尽》:“~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用于措施或时令方面。?冬扇夏炉。 也作“夏葛冬裘”。
一年中的第四季:~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天。~眠。 姓。 象声词,敲鼓声:战鼓~~。
皮衣:狐~。集腋成~。 姓。
一年的第二季:~季。~天。~令。~播。~熟。~粮。 中国朝代名:~代。~历。 指中国:华~。 姓。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布。~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服)。~履。 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
姓。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宗切,篤平聲。 《說文》四時盡也。 《禮·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 《樂記》冬,藏也。 《前漢·律歷志》冬,終也。 《白虎通》冰霜,冬之𠋫也。 《鶡冠子·環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又姓。 《韻會》前燕有司馬冬壽。
『裘』《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
『夏』《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𠀤音暇。四時,二曰夏。 《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𠀤音下。中國曰華夏。 《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 《詩·周頌》肆于時夏。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 《晉史》赫連勃勃。 《宋史》李元昊,𠀤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又澤名。 《書·禹貢》雷夏旣澤。 又大夏,禹樂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 《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 《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 《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 《書·禹貢》羽畎夏翟。 《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 《周禮·春官·𣑱人之職》秋𣑱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衞地。 《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 又陽夏,在開封。 《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又木名。 《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註》夏,榎也。楚,荆也。 《詩·大雅》不長夏以革。 《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又,胡可切,音荷。 《𨻰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又叶創舉切,音楚。 《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 又叶胡故切,音互。 《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 《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葛』《唐韻》《集韻》《正韻》𠀤居曷切,音割。 《玉篇》蔓草也。 《易·困卦》困于葛藟。 《註》引蔓纏繞之草。 《埤雅》瓜葛皆延蔓相及,故屬之綿遠者取譬瓜葛。 《蔡邕·獨斷》凡與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會尚書官屬陛西除下。 又《說文》絺綌,草也。 《詩·周南》葛之覃兮。 《傳》葛所以爲絺綌。 《周禮·地官·掌葛掌》以時徵絺綌之材于山農。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雜遝膠葛以方馳。 《註》膠葛,驅馳也。 又國名。 《書·仲虺之誥》乃葛伯仇餉。 《春秋·桓十四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又水名。 《水經注》沭水又南與葛陂相會。 又山名。 《越絕書》有葛山。 《山海經》葛山之首無草木。 又姓。 《通志·氏族略》葛氏有三,嬴氏之後,以國爲氏。 又諸葛,有熊氏之後爲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爲諸葛。 又《毛詩古音攷》音結。 《詩·邶風》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馬融·圍棋賦》乍緩乍急兮上且未別,黑白紛亂兮於約如葛。 又《唐韻古音》《路史》葛天氏,葛音蓋。◎按古本葛與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