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尖刻的嘲笑和讽刺。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二○回:“郭皇后暗中窥透,当然怀疑,因此对着帝前,往往冷嘲热讽,语带蹊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亦作“冷讥热讽”。清.袁枚《牍外余言》:“楚公子围为虢之会,其时子围篡国之状,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并列 尖酸的嘲笑,辛辣的讽刺。琼瑶《碧云天》:“高太太是垂头丧气达于极点,高继善每日面如严冰,他们都很少正面谈到这个问题。但是,旁敲侧击,~的话就多了。”△贬义。用于语言或文章方面。→冷言冷语 冷言风语 冷语冰人?甜言软语 甜言蜜语 甜言美语。也作“冷嘲热骂”、“冷讽热嘲”、“冷讥热嘲”。
温度低,与“热”相对:~天。~藏。~冻。~涩。~飕飕。 寂静,不热闹:~落。~寂。~静。~清。 生僻,少见的:~僻。~字。 不热情,不温和:~遇。~淡。~峻。~漠。~嘲热讽。~若冰霜。~酷无情。 不受欢迎的,没有人过问的:~货。~门儿。 突然,意料以外的:~然。~不防。~枪。~战。 姓。
讥笑,拿人取笑:~笑。~弄。~骂。~诮。~谑。冷~热讽。
〔~哳(zhā)〕同“啁哳”。
温度高,感觉温度高,与“冷”相对:~水。~带。灼~。~度。水深火~(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身体发烧:~症。 使温度升高:~敷。 情意深:~心。~情。~忱。~切。~血。~爱。 旺、盛:~闹。~潮。~火朝天。 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中。 受很多人普遍欢迎、关注的:~销。~门儿。 物理学上指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发出的一种能:~能。~力学(研究热能和别种能相互转化的科学)。 放射性强:~核武器。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诵(抑扬顿挫地诵读)。~咏。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刺。~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一劝百。
《唐韻》《集韻》魯朾切《韻會》《正韻》魯杏切,𠀤令上聲。 《說文》寒也。从仌,令聲。 《六書正譌》別作泠,非。泠乃水名。 《南史·齊樂預傳》人笑褚公,至今齒冷。 《增韻》淸甚也。 又姓。 《廣韻》前趙錄南徐州刺史令道,字安義。 又《唐韻》力鼎切《集韻》朗鼎切,𠀤靈上聲。㓑冷,寒也。 又《集韻》《韻會》𠀤郞丁切,音靈。冷凙。吳人謂冰曰冷凙。令道當作冷道。
『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陟交切,音䞴。 《說文》謔也。 《玉篇》言相調也。 《前漢·揚雄傳》執蝘蜓而嘲黽龍。 《說文》通作啁。 《集韻》或作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