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你可为甚么切齿嚼牙恨?这是你自做的来有家难奔。”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你可为甚么切齿嚼牙恨?这是你自做的来有家难奔。”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菜。~除。~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琢磨”)。
密合,贴近:~当(dàng )。~肤(切身)。~己。亲~。 紧急:急~。迫~。 实在:~忌。恳~。 旧时汉语标音的一种方法,用两个字,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拼成一个音。亦称“反切”。
用牙齿咬碎:细~慢咽。味同~蜡。
义同(一),用于某些复合词:咀~。
〔倒(dǎo)~〕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垢。~龈。~碜。~祭。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子。 特指象牙:~雕。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商。~行。 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千結切,音竊。 《說文》刌也。从刀,七聲。 《廣韻》割也,刻也。 《爾雅·釋器》骨謂之切。 《註》治骨器。 《禮·內則》聶而切之爲膾。 又迫也,急也。 《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愼,不敢偪切也。 又愨實也。 《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 又《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 《註》師古曰:切,要也。 又《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 《註》切,按也。 又《韻會》譏切也,剴切也。 又《韻會》反切。一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又《前漢·外戚傳》切皆銅沓,冒黃金塗。 《註》師古曰:切,門限也。音千結反。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計切,音砌。衆也。 又一切,大凡也。 《前漢·平帝紀》一切滿秩如眞。 《註》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又《韻補》砌或作切。 《張衡·西京賦》設切厓隒。李善註:古字通。 又叶音刺,與刺通。 《儀禮註》采時世之詩爲樂歌,所以通情相風切也。
『嚼』《唐韻》才爵切《集韻》《韻會》《正韻》疾爵切,𠀤音皭。 《說文》本作噍,齧也。 《玉篇》噬嚼也。 《後漢·五行志》嚼復嚼者,京都飮酒相强之辭也。 《集韻》或作𠻘。 又《唐韻》《集韻》才肖切《正韻》在笑切,𠀤音誚。同噍。 又《集韻》子肖切,音醮。義同。𠀤詳前噍字註。
『牙』《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𠀤音芽。齒也。 《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易·大畜》豶豕之牙。 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 《註》以牙相噬。 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 《疏》栒之上刻爲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 《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又《禮·玉藻》佩玉有衝牙。 《疏》其形似牙也。 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註》牙璋,瑑以爲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又《集韻》旗名。 《張衡·東京賦》牙旗𦆯紛。 《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又《韻會》立于帳前,謂之牙門。 《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又《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又姓。 《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又與芽通。 《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 《註》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又《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又《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𠀤音訝。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爲固抱也。 《註》牙讀如訝。謂輪輮也。 《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又《唐韻正》古音吾。 《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又《唐韻正》與虞吾𠀤通。 《詩·召南》吁嗟乎騶虞。 《山海經》《墨子》𠀤作騶吾。 《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又叶五紅切。 《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又叶音峨。 《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