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虎持鹬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ì hǔ chí yù
成语注音 ㄘˋ ㄏㄨˇ ㄔˊ ㄩˋ
成语简拼 chc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刺虎持鷸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成语示例


臣是以反复于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鹬,功在乘时。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清·魏源《圣武记》卷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成语典故

源见“卞庄子刺虎”、“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清 魏源《圣武记》卷六:“臣是以反复于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鹬,功在乘时,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 并列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清·魏源《圣武记》卷6:“臣是以反复于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而知~,功在乘时。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用于时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绣。~伤。~杀。 暗杀:~客。被~。行~。 侦探,打听:~探。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讥~。 尖锐像针的东西:芒~。鱼~。~丛。

象声词:~地滑了一跤。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拿着,握住:~笔。~枪。~牢(把稳)。 遵守不变:坚~。~久。~操(保持节操)。~之以恒。 主张,掌管:主~。~平。~国。~重。~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对待,处理:~身(对待自己)。~盈。~胜。 扶助:支~。撑~。

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趾间无蹼,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小虫和贝类:~蚌相争,渔翁得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刺』

《唐韻》《集韻》《韻會》七賜切《正韻》七四切,𠀤此去聲。 《說文》刺,直傷也。从刀束。 《爾雅·釋詁》刺,殺也。 《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刺之者何,殺之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庶人則曰刺草之臣。 《註》刺猶剗除之也。  又《前漢·郊祀志》刺六經中作王制。 《註》刺,采取之也。  又《廣韻》針刺也。以針黹物曰刺。  又《韻會》棘芒也。  又《釋名》書姓名於奏白曰刺。 《後漢·禰衡傳》建安初游洛下,始達穎川,隂懷一刺,旣而無所之,至刺字漫滅。  又《詩·大雅》天何以刺。 《毛傳》刺,責之。  又《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一訊羣吏,二訊羣臣,三訊萬民。 《註》刺,訊決也。  又刺史,官名。 《韻會》漢武帝初置刺史,掌奉詔察州。成帝更名牧,哀帝復爲刺史。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迹切,音磧。穿也,傷也。 《增韻》刃之也。 《孟子》刺人而殺之。  又針黹也。 《史記·貨殖傳》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又偵伺也。 《前漢·燕王旦傳》燕王旦遣幸臣之長安問禮儀,隂刺𠋫朝廷事。  又《韻會》黥也。  又撐也。 《史記·𨻰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 《韓愈詩》峻瀨乍可刺。  又刺刺,多言貌。 《管子·心術篇》焉能去刺刺爲咢咢乎。 《韓愈·送殷員外序》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又七計切,音砌。 《詩·魏風》維是褊心,是以爲刺。 《集韻》俗作㓨。 《韻會》从朿从刀。俗作刺,誤。剌音辣。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持』

《唐韻》直之切《集韻》《韻會》澄之切,𠀤音治。 《說文》握也。 《廣韻》執也。 《詩·大雅·鳧鷖序》持盈守成。 《疏》執而不釋謂之持,是手執之也。 《禮·射義》持弓矢審固。 《史記·秦始皇紀》大吏持祿取容。  又把持也。 《史記·酷吏傳》寧成爲任俠,持吏長短。  又軍持,汲水具,梵語也,猶華言缾。 《陸游詩》遊山雙不借,取水一軍持。 《註》不借,草履名。  又《正韻》𨻰知切,音馳。義同。  又叶𨻰如切,音除。 《古隴西行》淸白各異尊,酒上玉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