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蚌壳剖开,以取里面的珍珠。比喻求取贤良良的人材。
《三国志 蜀书 秦宓传》:“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
亦作“剖蚌得珠”。破开蚌壳而取其珠。比喻求获良才或珍品。《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 连动 破开蚌壳而取其珠。比喻求获良才或珍品。语出《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田聿月《识才与用才》:“~决非探囊取物,因此才说‘伯乐’不常有”。△褒义。多用于选拔人才方面。→凿石索玉 ?鱼目混珠。 也作“剖蚌得珠”、“剖蚌求珍”。
破开:~开。解~。~面。~腹。 分析,分辩:~白。~解。~析。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胎(指珍珠)。
〔~埠(bù)〕地名,在中国安徽省。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 需要:需~。供过于~。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唐韻》《集韻》《韻會》普后切《正韻》普厚切,𠀤音掊。 《說文》判也。从刀,咅聲。 《蒼頡篇》拆也。 《玉篇》判也。中分爲剖。 《廣韻》破也。 《前漢·高帝紀》剖符封功臣。 《左思·吳都賦》剖巨蚌於回淵。 又《唐韻》方武切《集韻》斐父切,𠀤音撫。義同。
『蚌』《唐韻》《集韻》《正韻》𠀤步項切,音棒。 《說文》蜃屬。 《爾雅·釋魚》蚌含漿。 《本草》生江漢渠瀆閒,殼堪爲粉。 《呂氏春秋》月望,則蚌蛤實。 《左思·吳都賦》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拾遺記》隂泉在寒山之北,有黑蚌飛翔來去。 又《正韻》蒲浪切,傍去聲。義同。 又《唐韻古音》步孔切《郭璞·山海經·歐絲野贊》女子鮫人。體近蠶蚌。出珠匪甲,吐絲匪蛹。化出無方,物豈有種。 又《集韻》白猛切,音𩶁。與蠯通。 又敷容切,音丰。與蜂通。 或作蜯、蛖。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 《說文》索也。 《增韻》覓也,乞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 《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 《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 《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 《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 《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 《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叶巨九切,音臼。 《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
『珠』《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𠀤音朱。 《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𪔀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 《書·禹貢》淮夷𧓍珠曁魚。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又《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𩶯𩶆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 《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 《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 《註》珠澤在越巂。 《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又木名。 《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 《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又連珠,文家篇名。 《傅𤣥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 《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又《韻補》叶音周。 《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