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迹潜形


   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ì jì qián xíng
成语注音 ㄋ一ˋ ㄐ一ˋ ㄑ一ㄢˊ ㄒ一ㄥˊ
成语简拼 njq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匿跡潛形
成语英文 hide from public notic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明·徐复祚《江梨记·诛奸》:“欲又喜孜孜匿迹潜形出玉关。”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成语典故

隐藏形迹,不使人知。元.高文秀《黑旋风》一折:“再不和他亲折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明.徐复祚《红梨记.诛奸》:“却又喜孜孜匿迹潜形出玉关。”亦作“匿迹隐形”。《四游记.观音路降猴妖》:“师徒们匿迹隐形,不知何日寻得取经人?”亦作“潜形匿迹”。宋.王谠《唐语林.豪爽》:“李公既治淮南……而持法清峻,犯之者无宥,有严、张之风也。狡吏奸豪,潜形匿迹。”宋.朱熹《答吕伯恭》:“若道理合有分别,便自显然不可掩覆,何必潜形匿迹以求之。” 并列 匿,隐藏。隐藏形迹,不让人知道。元·高文秀《黑旋风》1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证,我只是吞声忍气~。”△多用于表示潜伏起来,不出头露面。→匿迹销声 匿迹藏踪?抛头露面 招摇过市 张扬外露。 也作“逆迹隐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隐藏,躲藏:隐~。藏~。~名。销声~迹。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隐在水面下活动:~水。~泳。~坝。~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 隐藏的,秘密地:~藏。~伏。~遁。~逃。~力。~心。~师。~在。~台词。~移默化。 姓。

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 样子:~状。~式。~态。~迹。地~。情~。 表现:~诸笔墨。喜~于色。 对照,比较:相~见绌。 状况,地势:~势。 古同“型”,模子。 古同“刑”,刑罚。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匿』

《唐韻》《正韻》女力切《集韻》《韻會》昵力切,𠀤音㥾。 《說文》亡也。从匸,若聲。 《爾雅·釋詁》匿,微也。 《註》微謂逃藏也。 《廣韻》藏也,亡也,隱也。 《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 《曹參傳》見人有細過,專務揜匿覆蓋之。 《灌夫傳》廼匿其家。 《註》師古曰:匿,避也。  又《玉篇》隂姦也。  又《前漢·蘇武傳》賜武服匿。 《註》孟康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又《集韻》惕得切,音忒。朔而見月東方,曰側匿。

『形』

《唐韻》戸經切《集韻》《韻會》乎經切《正韻》奚經切,𠀤音邢。 《說文》象形也。 《釋名》形有形象之異也。 《易·乾卦》品物流形。  又《繫辭》在地成形。  又《玉篇》形,容也。 《書·說命》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傳》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 《穀梁傳·桓十四年》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註》貌,姿體。形,容色。  又《韻會》形,體也。 《前漢·楊王孫傳》形骸者,地之有也。  又《正韻》現也。 《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又骨露也。 《禮·曲禮》居喪之禮,毀瘠不形。 《註》形謂骨見。  又地勢也。 《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 《註》得形勢之勝便者。 《前漢·鼂錯傳》臣聞用兵臨戰合刅之急者。一曰得地形。  又器也。 《史記·秦本紀》飯土塯,啜土形。 《註》如淳曰:土形,飯器之屬,瓦器也。◎按與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