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í bā bān wǔ yì
成语注音 ㄕˊ ㄅㄚ ㄅㄢ ㄨˇ 一ˋ
成语简拼 sbbw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十八般武藝
成语英文 skill in wielding the 18 kinds of weapons(all types of combat)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5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假如有人以为我是老作家,必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就难免捧得越高摔得越疼了。老舍《学习当先》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


成语典故

ㄕˊ ㄅㄚ ㄅㄢ ㄨˇ ㄧˋ shí bā bān wǔ yì 720 ① 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元 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文的必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武的必是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 偏正 般,样式、种类。①能使用我国古代十八种兵器。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各种技艺或技能。《元曲选·小尉迟》1折:“如今这孩儿学成~,无有不拈无有不会。”秦牧《门上灯语》:“他们逐渐变成一专多能,掌握~的能手。”△多用于技能方面。→刀枪剑戟。又作“十八般兵器②”。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样,种,类:这~。那~。百~。~配。暴风雨~的掌声。 古同“班”,散布,分布。 同“搬”。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十』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𠀤音拾。 《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 《易·繫辭》天九地十。 《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又通作什。 《孟子》或相什百。 《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 《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八』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𠀤音捌。 《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 《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 《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  又《韻補》叶筆別切,音䇷。 《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 《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 《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 《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

『般』

《唐韻》北潘切《集韻》《韻會》《正韻》逋潘切,𠀤音𤳗。 《說文》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又《廣韻》般運。 《集韻》移也。  又《集韻》數別之名。  又《廣韻》布還切《集韻》《韻會》《正韻》逋還切。𠀤與班同。 《爾雅·釋言》般,還也。 《疏》般,還反也。 《前漢·趙充國傳》明主般師罷兵。 《註》鄧展曰:般,音班。班,還也。  又《賈誼傳》般紛紛其離此鄕兮。 《註》般,音班。般,反也。  又分也,賜也。 《揚子·太𤣥經》建侯開國,渙爵般秩。  又布也。 《前漢·郊祀歌》先以雨般裔裔。 《註》般與班同。布也。  又人名。 《前漢·古今人表》公輸般。 《張衡·西京賦》命般爾之巧匠。 《註》般,魯般。魯哀公時巧人。  又與班同。 《禮·內則》馬黑脊而般臂漏。 《註》般臂,前脛般般然也。 《周禮·天官·內饔註》般臂,臂毛有文。  又獸名。 《揚雄·羽獵賦》屨般首。 《註》屨,謂以足蹈之也。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般般之獸,樂我君囿。 《註》謂騶虞也。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𠀤音盤。 《玉篇》大船也。  又與盤同。盤庚。 《周語》作般庚。  又《博雅》般桓,不進也。  又般還。 《禮·投壷》主人般還曰辟。 《疏》主人見賓之拜,乃般曲折還,謂賓曰:今辟而不敢受。亦作般旋。 《抱朴子·廣譬卷》般旋之儀,見憎於祼踞之鄕。  又《爾雅·釋詁》般,樂也。 《疏》般者,遊樂也。 《揚子·太𤣥經》大樂無閒,民神禽鳥之般。 《註》般,樂也。 《張衡·思𤣥賦》惟般逸之無斁兮。  又《博雅》般,行也。 《又》任也。  又與槃同。 《莊子·田子方》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 《註》般,字又作槃。般礴,謂其坐也。  又《詩·周頌》篇名。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濟南郡般陽縣。  又水名。 《山海經》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又與鞶同。 《穀梁傳·桓三年》諸母般申之曰:謹愼從爾父母之言。 《註》般,囊也。所以盛朝夕所須,以備舅姑之用。 《疏》男子般革,婦人般絲,所以盛帨巾之屬,爲謹敬也。  又與磐同。 《前漢·郊祀志》乾稱飛龍,鴻斬于般。 《註》孟康曰:般,水涯堆也。師古曰:般,山石之安者。  又《集韻》《韻會》𠀤補滿切,音粄。漢縣名。今在齊州地。 《前漢·地理志》平原般縣。 《註》韋音逋坦反。師古曰:爾雅,九河一曰鉤般。郭璞云:水曲如鉤,流般桓也。然今其土俗如韋音。  又《集韻》一曰面平貌。  又《正字通》音缽。梵言般若,華言智慧。若,音惹。  又蒲先切,音駢。 《張衡·西京賦》蚩尤秉鉞,奮鬣被般。禁禦不若,以知神姦。魑魅罔兩,莫能逢旃。

『武』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𠀤音舞。 《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 《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又《伊訓》布昭聖武。  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 《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 《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𠛬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 《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鄭註》文謂鼓,武謂金。 《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又迹也。 《詩·大雅》履帝武敏歆。 《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 《疏》牛肥則迹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 《詩·大雅》下武惟周。 《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 《禮·玉藻》縞冠𤣥武,居冠屬武。  又《雜記》委武。 《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 《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 《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 《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 《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 《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 《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  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又湖名。 《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 《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 《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又星名。 《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又𤣥武,北方七宿也。 《禮·曲禮》前朱雀而後𤣥武。  又姓。 《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 《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 《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 《鄭註》武,讀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