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不足道


   道:说,讲。指卑下得不值一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ēi bù zú dào
成语注音 ㄅㄟ ㄅㄨˋ ㄗㄨˊ ㄉㄠˋ
成语简拼 bbzd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be not worth mentioning(be too mean to be worthy of mention; beneath discussion or mention)
成语日文 つまらなくて取るに足らぬ,卑しくて言うに及ばない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道:说,讲。指卑下得不值一提。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我是一个卑不足道的人。巴金《家》二七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绍剧《龙虎斗》第三场:“此身卑不足道,惟恐奸贼心存异志,宋室难安。”


成语典故

见“卑卑不足道”。巴金《家》27:“我是一个~的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低下,低劣:~鄙。~下。~劣。~微。~怯。~恭。地势~湿。~以自牧(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古同“俾”,使。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 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 完全:~以。~色。 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 增益:以昼~夜。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卑』

《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賔彌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𥓓。 《說文》賤也。執事者。 《玉篇》下也。 《易·繫辭》天尊地𤰞。  又《韻會》鮮𤰞山,在柳州界。  又鮮𤰞,帶名。 《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𤰞只。 《註》鮮𤰞,袞帶頭也。言腰支細小,頸銳秀長,若以鮮𤰞帶約而束之也。  又姓。 《廣韻》蔡邕胡太傅𥓓,有太傅椽鴈門𤰞整。  又《前漢·鄒陽傳》封之於有𤰞。 《註》地名也。音鼻。  又音彼。與俾同。 《荀子·宥坐篇》𤰞民不迷。  又音陛。與庳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上欲尊而宇欲𤰞。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足』

《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𠀤音哫。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 《易·說卦》震爲足。 《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 《禮·玉藻》足容重。 《註》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 《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詩·小雅》旣霑旣足。 《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 《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虃,百足。 《註》音纖。  又姓。 《戰國策》足强。 《註》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𠀤音沮。 《論語》巧言令色足恭。 《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朱傳》過也。 《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 《註》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 《類篇》益也。 《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叶子悉切。 《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