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东西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án běi dōng xī
成语注音 ㄋㄢˊ ㄅㄟˇ ㄉㄨㄥ ㄒ一
成语简拼 nbd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南北東西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惟知仓惶奔走;马听轰天之炮,难分南北东西。”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成语典故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惟知仓惶奔走;马听轰天之炮,难分南北东西。”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 姓。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古同“背”,违背,违反。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那含切,音男。 《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 《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 《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又樂名。 《詩·小雅》以雅以南。 《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又姓。 《韻會》魯大夫南遺。 《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又雙南,金也。 《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 《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又《韻補》叶尼心切,音寧。 《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 《陸雲·喜霽賦》朱明啓𠋫,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北』

《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𠀤綳入聲。 《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徐曰》乖者,相背違也。 《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 《玉篇》方名。 《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 《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又《廣韻》奔也。 《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𠀤音背。 《集韻》違也。 《正韻》分異也。 《書·舜典》分北三苗。 《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