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伐


   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án zhēng běi fá
成语注音 ㄋㄢˊ ㄓㄥ ㄅㄟˇ ㄈㄚˊ
成语简拼 nzb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campaign all across the country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李世民经过许多南征北伐终于登上王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成语典故

亦作“南征北讨”、“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唐 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元 朱凯《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幼年时,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场春梦也。”廖仲恺《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说到那些南征北讨,开疆辟地的皇帝,不怨他劳民伤财,就要骂他好大喜功。”柯岩《我的爷爷》诗:“我的爷爷,是个老红军,他为人民南征北战,厮杀了多半生。”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这风口浪尖上,难道不就是我们的南征北战路?” 见“南征北战”。唐·柳宗元《封建论》:“挟中兴复古之德,雄~之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 姓。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古同“背”,违背,违反。

砍:~树。砍~。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那含切,音男。 《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 《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 《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又樂名。 《詩·小雅》以雅以南。 《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又姓。 《韻會》魯大夫南遺。 《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又雙南,金也。 《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 《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又《韻補》叶尼心切,音寧。 《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 《陸雲·喜霽賦》朱明啓𠋫,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征』

《廣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𠀤証平聲。 《爾雅·釋言》行也。 《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詩·小雅》之子于征。  又《韻會》征,伐也。 《易·離卦》王用出征。 《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 《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韻》征,取也。 《禮·王制》關譏而不征。  又姓。 《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 《註》仙人,姓征,名伯僑。  又《韻會》通政。 《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 《註》音征,稅也。當作征。  又通正。 《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 《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 《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 《周語》唯官是徵。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徵。 《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 《註》徵,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納徵。 《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 《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 《音義》今徵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 《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宮徵也。 《爾雅·釋樂》徵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又《樂記》徵爲事。 《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 《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北』

《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𠀤綳入聲。 《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徐曰》乖者,相背違也。 《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 《玉篇》方名。 《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 《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又《廣韻》奔也。 《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𠀤音背。 《集韻》違也。 《正韻》分異也。 《書·舜典》分北三苗。 《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伐』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房越切,音罰。征伐。 《詩·小雅》薄伐玁狁。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 《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  又《小爾雅》伐,美也。  又伐閱,與閥閱同。 《史記·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積日曰閱。 《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 《註》伐,功也。  又自稱其功曰伐。 《老子·道德經》不自伐,故有功。  又斫木也。 《詩·周南》伐其條枚。  又考擊鐘鼓也。 《禮·郊特牲》孔子曰:二日伐鼓何居。  又攻殺擊刺也。 《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註》少不下四五,多不過六七而齊,所以戒其貪殺也。  又兵器。 《詩·秦風》蒙伐有苑。 《註》蒙,雜文。伐,干也。亦作瞂。  又星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熊旗六斿。以象伐也。 《註》熊虎爲旗,師都之所建,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  又與垡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一耦之伐。 《疏》畎上高土謂之伐。  又叶許竭切,音歇。 《詩·商頌》韋顧旣伐。叶上截下桀。  又叶扶廢切,音吠。 《徐幹·西征賦》奉明辟之渥德,與游軫而西伐。過京邑以釋駕,觀帝居之舊制。 伐字从人从戈,戍字亦从人从戈。 《留靑日札》人坐臥則爲戍守,人立行則爲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