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án jú běi zhǐ
成语注音 ㄋㄢˊ ㄐㄨˊ ㄅㄟˇ ㄓˇ
成语简拼 njb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成语示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5卷:“名谓南橘北枳,便分两等,乃风俗之不等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成语典故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古人谓南方之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就会变为枳。后因以“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产生变异。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五:“名谓南橘北枳,便分两等,乃风俗之不等也。” 并列 比喻环境的好坏能改变人的品质。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晏子至楚。楚王宴之,束缚一人至,曰:‘齐人也,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者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喻世明言》卷25:“名谓~,便分两等,乃风俗之不等也。”△多用于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 姓。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红。~络。~黄色。~化为枳(喻人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古同“背”,违背,违反。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实(中药称“枳”、“构橼”等的近成熟的果实)。~壳(中药称“枳”、“枸橼”等的成熟的果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那含切,音男。 《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 《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 《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又樂名。 《詩·小雅》以雅以南。 《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又姓。 《韻會》魯大夫南遺。 《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又雙南,金也。 《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 《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又《韻補》叶尼心切,音寧。 《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 《陸雲·喜霽賦》朱明啓𠋫,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橘』

《唐韻》居聿切《集韻》《韻會》訣律切《正韻》厥筆切,𠀤鈞入聲。 《說文》果出江南,樹碧而冬生。 《書·禹貢》揚州厥包橘柚錫貢。 《註》小曰橘,大曰柚。 《爾雅翼》江南爲橘,江北爲枳。 《史記·貨殖傳》蜀漢江陵千樹橘,其人與千戸侯等。 《襄陽記》謂之木奴。李衡于龍陽洲種橘千株,敕兒曰:吾有木奴千頭,不責汝衣食。 《宋·韓彥直·橘譜》橘品十有四種。  又《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謂之月陽。

『北』

《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𠀤綳入聲。 《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徐曰》乖者,相背違也。 《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 《玉篇》方名。 《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 《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又《廣韻》奔也。 《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𠀤音背。 《集韻》違也。 《正韻》分異也。 《書·舜典》分北三苗。 《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枳』

《唐韻》《廣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諸氏切,音紙。木名。枳也。 《說文》木似橘。 《徐曰》卽藥家枳殼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爲枳。  又木高多刺,可爲籬落。 《張衡·西京賦》楷枳落突棘藩。  又《博雅》枳,股也。  又《小爾雅》枳,害也。 《孔叢子·𠛬論》率過以小罪謂之枳。  又與軹通。地名。一在巴郡,一在魏地。  又《集韻》頸爾切《韻會》居紙切,𠀤音𣲵。義同。  又《集韻》舉綺切《韻會》居矣切,𠀤音已。枳椇。  又一名白石李。  又《集韻》章移切,音支。 《爾雅·釋蟲》枳首蛇,歧蛇也。  又翹移切,音岐。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