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珠填耳


   填:填塞。两颗珠子填塞了耳朵。形容被蒙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uāng zhū tián ěr
成语简拼 szte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填:填塞。两颗珠子填塞了耳朵。形容被蒙蔽。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桓谭《新论?专学》:“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


成语典故

汉·桓谭《新论?专学》:“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两个,一对:一~鞋。~杠。~重(chǒng )。~方。~管齐下。~豆塞聪(耳被堵塞,一无所闻)。~瞳剪水(形容眼珠的清澈)。智勇~全。盖世无~。 偶,与“单”相对:~数。~号。 加倍的:~料。~份。 姓。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塞。~补。~充。~空(kòng )。义愤~膺。 在空白表格上按项目写:~表。~词。 形容声音巨大:~然。

古同“镇”,使安定。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双』

《韻會》雙,俗作双,非。 《唐韻》所江切《集韻》《韻會》疎江切,𠀤音䉶。 《說文》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 《後漢·王喬傳》有雙鳧,從東南飛來。  又《玉篇》兩也。 《儀禮·聘禮》凡獻執一雙。  又《玉篇》偶也。 《詩·齊風》冠綏雙止。 《箋》五人爲奇,而襄公往從而雙之。  又獸名。 《山海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三靑獸相幷,名雙雙。 《註》郭璞曰:言體合爲一也。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蓋謂此也。吳任臣云:獸經曰:文文善呼,雙雙善行。駢志云:雙雙合體,蛩蛩假足。麟書曰:雙雙俱來,孟極是覆。  又鳥名。 《公羊傳·宣五年》其諸爲其雙雙而俱至者與。 《疏》舊說云:雙雙之鳥,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隨便而偶,常不離散,故以喩焉。○按公羊傳疏與山海經註異。  又《正字通》溫庭筠詩:招客先開四十雙。王弇州註云:雙,五畝也。四十雙,二百畝也。或曰唐書南詔傳:官給田,四雙爲二百畝。  又雲南雜志:俗耕田,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後驅,犂一曰爲一雙。  又陶九成輟耕錄,謂一雙爲四畝,佛地以二畝爲一雙,蓋各從其方俗而名之,非有成數也。  又姓。 《正字通》南北朝孝子雙泰貞。  又《集韻》朔降切,音淙。偶也。  又叶所終反。 《謝惠連·七夕詩》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

『珠』

《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𠀤音朱。 《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𪔀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 《書·禹貢》淮夷𧓍珠曁魚。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又《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𩶯𩶆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 《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 《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 《註》珠澤在越巂。 《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又木名。 《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 《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又連珠,文家篇名。 《傅𤣥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 《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又《韻補》叶音周。 《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

『耳』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