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昏章第十一


   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ā hūn zhāng dì shí yī
成语注音 ㄈㄚ ㄏㄨㄣ ㄓㄤ ㄉ一ˋ ㄕˊ 一
成语简拼 fhzds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發昬章第十一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6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成语示例


鲁迅《两地书》:“所谓‘北大同人’,正在发昏章第十一,排班欢迎。”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


成语典故

《水浒传》二六回:“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勇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 发昏章第十一,乃“发昏”的谑称。章第十一,仿效《孝经》题目“某某章第几”的格式,置于词语后,以加强词语风趣戏谑的情味。后以发昏章第十一指发晕的程度深。 鲁迅《两地书》五、八:“所谓‘北大同人’,正在发昏章第十一,排班欢迎。” 其他发昏,昏绝。“章第十一”用以形容程度深。昏头昏脑的风趣语。仿造《孝经》“某某章第几”而成的口语说法。《歧路灯》67回:“这杜氏是不许街头卖夜壶的性情,一旦窥其所以,便气的一个~。”△多用于描写人的情状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放,射:~射。百~百中。焕~。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散开,分散:~散。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打开,揭露:~现。~掘。 产生,出现:~生。~愤。奋~。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显现,显出:~病。~抖。~憷。 开始动作:~动。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天刚黑的时候:黄~。~晓(朝夕。亦指明暗)。~定晨省(xǐn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暗而无光:~暗。~黑。 惑乱:~愦。~聩。~庸。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厥(亦称“晕厥”)。~乱。 古同“婚”,婚姻。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 修理:杂乱无~。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 戳记:图~。盖~。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 奏本:奏~。本~。 同“彰”,彰明。 姓。

次序:~一。次~。等~。 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及~。落~。 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宅~。府~。门~。进士~。 但:运动有益于健康,~不宜过于剧烈。 姓。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昆切,音閽。 《說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 《爾雅·釋詁》昏,代也。 《註》代,明也。 《疏》日入後二刻半爲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 《釋名》昏,損也,陽精損減也。 《周禮·秋官·司寤氏註》日入三刻爲昏,不盡三刻爲明。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又《詩·邶風》宴爾新昏。 《儀禮·士昏禮註》士娶妻之禮,以昏爲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隂來,日入三商爲昏。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昏媾、姻亞。 《註》妻父曰昏,重昏爲媾,婚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又《書·益稷》下民昏墊。 《傳》昏瞀墊溺。  又《書·盤庚》不昏作勞。 《傳》昏,彊也。  又《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 《傳》昏,亂也。 《疏》昏閽於事必亂,故昏爲亂也。  又《左傳·昭十九年》札瘥夭昏。 《註》未名曰昏。 《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謂未三月而死也。  又《集韻》呼困切,音𠉣。暗也。亦姓。  又《韻補》叶許云切。 《曹大家ɡū·東征賦》悵容與而久住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  又叶許懸切。 《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隷首策亂,陳子籌昏。

『章』

《廣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彰。 《說文》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又采也。 《書·臯陶謨》五服五章哉。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又明也。 《易·垢卦》品物咸章。 《書·洪範》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 《詩·小雅》維其有章矣。 《箋》禮文也。  又篇章。 《詩疏》詩有章句,總義包體,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 《孟子》不成章不達。 《周語》將以講事成章。  又《周語》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 《註》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  又條也,程也。 《史記·高祖紀》約法三章。 《太史公自序》張蒼爲章程。 《註》章。歷數之章術也。  又大林木曰章。 《史記·貨殖傳》千章金材。  又《爾雅·釋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 《山海經》鮮山又東曰章山。  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史記·楚世家》吳大敗楚于豫章。 《前漢·地理志》勃海郡屬縣章武,章鄕,會稽郡屬縣句章,西河郡千章縣,廣平國斥章,東平國章縣。 《後漢·光武紀》建武六年,改春陵鄕爲章陵縣。  又官名。 《周禮·春官》保章氏。 《前漢·王子侯表》千章侯。 《百官志》東閣主章令丞。 《師古註》主章,掌大材也。 《前漢·宣帝紀》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  又樂名。 《禮·記註》大章,堯樂名。  又印章。 《漢官儀》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龜鈕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 《獨斷》凡羣臣書通於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駁議。  又《左傳·僖五年》日南至。 《疏》步曆之始,以朔旦冬至爲首,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閏月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爲一章,積章成部,積部成紀。治曆者以此章部爲法,以知氣朔。  又章甫,殷冠名。 《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總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漢宫名。在長安。城西周迴二十餘里。  又姓,秦將章邯。  又諡法。 《逸書》温克令儀曰章。  又國名。 《左傳註》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  又俗或謂舅曰章。  又《六書音義》周章,怔營貌。  又懼貌。亦作慞。  又《字彙補》與樟同。 《司馬相如·子虚賦》楩楠豫章。  又與獐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山以章。 《註》讀爲獐。 《韻會小補》又叶之風切,音中。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 《禮·雜記》四面有章。

『第』

《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弟。次第也。 《左傳·哀十六年》子西曰: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 《註》用士之次第。  又但也。 《史記·陳丞相世家》陛下第出僞遊雲夢。 《註》第,且也,但也。  又第宅。 《前漢·高帝紀》爲列侯者賜大第。 《註》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也。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位爲通侯,居列東第。  又複姓。 《後漢·第五倫傳》齊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爲氏,有第五、第八等氏。  又同弟。 《說文》第本作弟,韋束之次第也。今爲兄弟字。  又《集韻》一曰順也。  又《韻會》舊註作苐,非。苐,草也。

『十』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𠀤音拾。 《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 《易·繫辭》天九地十。 《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又通作什。 《孟子》或相什百。 《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 《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一』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