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瞽披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ā gǔ pī lóng
成语简拼 fgpl
成语字数  4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汉 枚乘《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放,射:~射。百~百中。焕~。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散开,分散:~散。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打开,揭露:~现。~掘。 产生,出现:~生。~愤。奋~。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显现,显出:~病。~抖。~憷。 开始动作:~动。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盲人,瞎子:“离娄微睇兮,~以为无明。” 瞎:~者。 古代乐师。 不达事理;没有见识;“弃老取少谓之~。”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 穿戴:~挂。~甲。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 劈开,裂开:竹竿~了。

耳听不见声音:~子。耳~。发~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瞽』

《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 《說文》目但有朕也。 《博雅》盲也。 《釋名》鼓也。瞑瞑然目平合於鼓皮也。 《周禮·春官·瞽矇註》無目眹謂之瞽。 《莊子·逍遙遊》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  又瞽,樂官也。 《書·胤征》瞽奏鼓。 《詩·周頌》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註》目無明則耳聰,使爲樂官,名之曰瞽,因所掌而命名也。  又御瞽,侍御樂工也。 《禮·玉藻》御瞽幾聲之上下。  又學名。 《禮·明堂位》瞽宗,殷學也。 《註》樂師,瞽矇之所宗,故謂瞽宗。 《周禮·春官·大司樂》樂祖祭於瞽宗。  又舜父名瞽瞍。 《書·堯典》瞽子。 《傳》無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故時人謂之瞽,配字曰瞍,又通作鼓。 《前漢·古今人表》鼓叜蟜牛子生舜。

『披』

《唐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𠀤音鈹。 《說文》从旁持曰披。  又《廣韻》開也。 《史記·帝舜紀》披九山,通九澤。 《前漢·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 《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又《增韻》分也,散也。 《左傳·昭五年》又披其邑。 《註》析也。 《揚子·方言》廝披,散也。東齊聲破曰廝,器破曰披。  又荷衣曰披。  又《正韻》篇夷切,音紕。義同。  又《唐韻》《廣韻》匹靡切《集韻》《韻會》普靡切,𠀤音㱟。裂也。 《史記·范睢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又《灌夫傳》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 《註》披,分拆也。疋彼反。  又披靡,震伏貌。 《前漢·項籍傳》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又《正韻》普弭切,音庀。義同。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彼義切,音賁。 《禮·檀弓》孔子之喪設披。 《註》披,柩行夾引棺者。 《疏》設之於旁,所以備傾虧也。 《周禮·夏官·司士》作六軍之士執披。 《疏》披者,車兩旁使人持之,若四馬六轡然。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義同。  又《集韻》平義切,音被。亦散也。  又《正韻》普駕切,音怕。亦開也。  又叶普禾切,音坡。 《劉邵·趙都賦》布濩中林,緣延陵阿。從風發曜,倚靡雲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