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怕担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òu pà dān jīng
成语注音 ㄕㄡˋ ㄆㄚˋ ㄉㄢ ㄐ一ㄥ
成语简拼 spd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受怕擔驚
成语英文 have the breeze up(be in a state of anxiety)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5回:“也省得受怕担惊在风月下,育女生儿也有后承。”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


成语典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他是个娇滴滴美玉无瑕,粉脸生春,云鬓堆鸦。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 适合,中:~吃。~看。~听。~使。

恐惧:~人。~死。害~。惧~。可~。 或许,表示疑虑或猜想:恐~他别有用意。~是。

同“掸”。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受』

《唐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音壽。 《說文》相付也。 《玉篇》得也。 《易·旣濟》實受其福。 《詩·大雅》受天之祜。  又承也。 《李適之法觀禪師𥓓銘》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又盛也。 《杜甫詩》野航恰受兩三人。  又容納也。 《論語》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  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聲。 《詩·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許𠋫切。○按受字《韻書》無去聲。  又叶音暑。 《張衡·誚靑衣賦》晏嬰潔志,不顧景女。乃雋不疑,奉霍不受。 《韻會》毛氏曰:从𠬪从冖。俗或作𤓾,非。𤓾音胡到切,下从丈。

『怕』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普駕切,音帕。 《集韻》懼也。或作𢥻𢗌。 《韓愈·二鳥詩》鬼神怕嘲詠。  又姓。唐有怕善,宋有怕籛。  又《廣韻》普伯切《集韻》《類篇》匹陌切,𠀤音柏。 《說文》無爲也。  又《集韻》白各切《正韻》弼各切,𠀤與泊通。 《集韻》憺怕,靜也。 《老子·道德經》我獨泊兮其未兆。或作怕。

『担』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𠀤音亶。與笡同。 《玉篇》拂也。 《博雅》擊也。  又《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 《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担撟。 《朱子註》担撟,軒舉也。 《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𠀤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 《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 《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 《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又左擔,地名。 《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又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 《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又去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濫切。謂所負也。 《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 《註》丁暫反。  又《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 《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 《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 《註》假之以杖,尊其爲主也。  又以贍切,音豔。義同。

『惊』

《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