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二价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ǒu bù èr jià
成语注音 ㄎㄡˇ ㄅㄨˋ ㄦˋ ㄐ一ㄚˋ
成语简拼 kbe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口不二價
成语英文 No bargaining.(The prices are fixed.)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他本在汉时叫做韩康,一向卖药长安市上,口不二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成语典故

嘴里不说两种价钱。指做买卖时定价说一不二,没有虚头。《后汉书.韩康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亦作“言无二价”。《镜花缘》一一回:“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七二回:“别的东西有个要价还价,这个纸是言无二价的,五分银子一张。” 主谓 出卖商品的价钱实在,不讨价还价。也用以泛指话一说出口就不再改变了。《后汉书·韩康传》:“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三十余年。”△用于表达商品交换或话语说一不二的定论。→一言为定言不二价 ?讨价还价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 两样,别的:~话。不~价。

善。《説文•人部》:“价,善也。” 仆役的旧称。《宋史·卷二五八·曹彬傳》:“鄰道守將走价馳書來詣。” 介绍。《廣韻•怪韻》:“价,佋介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 《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 《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 《註》謂兼二職。 《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 《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 《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  又巽二,風神名。  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𠄠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𠄞𠄠𠄟二。

『价』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善也。  又大也。 《詩·大雅》价人維藩。  又佋价。與介同。 《唐韻》古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迓切,𠀤音駕。 《說文》物直也。 《家語》孔子爲政三月,鬻羔豚者不飾價。 《後漢·張讓傳》當差之官者,皆于西園諧價。 古借用賈。賈音古,轉去聲,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