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


   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ǒu tóu chán
成语注音 ㄎㄡˇ ㄊㄡˊ ㄔㄢˊ
成语简拼 kt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口頭禪
成语英文 cant(cliche; pet phrase)
成语俄文 излюбленное словечко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3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成语示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成语典故

原指不懂佛教禅理,只会袭用禅家套语作为谈话资料。后来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什么意义的词句。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老残游记》第十回:“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 偏正 本为佛教用语,指不能领会佛教的禅理,只是袭用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说话时常挂在嘴上,但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词句。鲁迅《端午节》:“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似的。”△常用于表现某人言谈时的习惯用语。→口头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首领:~子。~目。 方面:他们是一~的。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佛教指静思:坐~。参(cān)~。~心。~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宗。~定。 特指佛教的:~师。~杖。~林。~堂。

帝王的祭地之礼:封~。 帝王让位给别人:~位。~让。受~。 事物更(gēng )代。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