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ǒu zhū bǐ fá
成语注音 ㄎㄡˇ ㄓㄨ ㄅ一ˇ ㄈㄚˊ
成语正音 “伐”,不能读作“dài”。
成语简拼 kzb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口誅筆伐
成语英文 denounce by tongue and open
成语俄文 казнить пером и словом
成语日文 口頭であばき,文章で責め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成语示例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成语典故

用言语或文字指斥敌对者,或谴责坏人坏事。明代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求贪,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并列 诛,责罚。伐,声讨。用言论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声讨,揭露罪状或批判错误。语出《异辞录》卷3:“甚至妻妾争之,无道处之,亦藉口诛笔伐之能,川泄其忿。”鲁迅《我之节烈观》:“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的不烈女。”△多用以向敌对者的揭批斗争方面。→声罪致讨 ?息事宁人。也作“笔伐口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灭。~锄。~戮。伏~。 责罚:~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笔伐。 责求:~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砍:~树。砍~。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笔』

《集韻》與筆同。詳筆字註。 《廣韻》鄙密切《韻會》逼密切《正韻》壁吉切,𠀤音必。 《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註》蜀人呼筆爲不律也。 《說文》楚謂之聿,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古今注》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卽秦筆耳。以枯木爲管,鹿毛爲柱,羊毛爲被,所謂蒼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記事用之。 《法書攷》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註》筆,謂書具之屬。  又筆星。 《釋名》筆星,星氣有一枝,未銳似筆也。  又花名。 《楚辭註》辛夷花初發如筆,北人呼爲木筆。  又《集韻》筆別切,音莂。山東謂筆。  又作〈/尹〉。見《漢戚伯樊毅𥓓》。  又《嚴訢𥓓》作〈八/尹〉,見《舉要》。 《集韻》或作笔。

『伐』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房越切,音罰。征伐。 《詩·小雅》薄伐玁狁。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 《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  又《小爾雅》伐,美也。  又伐閱,與閥閱同。 《史記·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積日曰閱。 《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 《註》伐,功也。  又自稱其功曰伐。 《老子·道德經》不自伐,故有功。  又斫木也。 《詩·周南》伐其條枚。  又考擊鐘鼓也。 《禮·郊特牲》孔子曰:二日伐鼓何居。  又攻殺擊刺也。 《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註》少不下四五,多不過六七而齊,所以戒其貪殺也。  又兵器。 《詩·秦風》蒙伐有苑。 《註》蒙,雜文。伐,干也。亦作瞂。  又星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熊旗六斿。以象伐也。 《註》熊虎爲旗,師都之所建,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  又與垡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一耦之伐。 《疏》畎上高土謂之伐。  又叶許竭切,音歇。 《詩·商頌》韋顧旣伐。叶上截下桀。  又叶扶廢切,音吠。 《徐幹·西征賦》奉明辟之渥德,與游軫而西伐。過京邑以釋駕,觀帝居之舊制。 伐字从人从戈,戍字亦从人从戈。 《留靑日札》人坐臥則爲戍守,人立行則爲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