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冰心《关于男人》:“至于儿女们的出生年月和名字,竟是只字不提。”
一个字也没有提起。张扬《第二次握手》二七:“若不是你今天偶尔透露,我还不知道呢!这几个月,她对这一切只字不提。” 主谓 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贾芝《〈李大钊诗集〉重版后记》:“在这本‘党史’里,李大钊同志的历史功绩不见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多用于说话、写作方面。
量词:一~鸡。 单独的,极少的:~身。片纸~字。
仅仅,惟一:~是(❶仅仅是;❷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❸但是)。 表示限于某个范围:~顾。~管。~见树木,不见森林。
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汉~。~符。~母。~典。~句。~里行(háng )间。~斟句酌。 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草~。篆~。颜~。柳~。欧~。赵~。 书法的作品:~画。~幅。 字的音:~正腔圆。 人的别名,亦称“表~”,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号”。 合同,契约:~据。 旧时称女子出嫁:待~闺中。 生子,乳,爱:~乳(生育)。~孕(怀孕)。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壶。~灯。~篮。~包。~盒。~纲挈领。 引领(向上或向前等):~心吊胆。~升。~挈。~携。 说起,举出:~起。~出。~醒。~倡。~议。~名。~案。~要。 将犯人从关押之处带出来:~审。~犯人。 率领,调遣:~兵。 取出:~取。~货。 汉字笔形之一,即挑。 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油~。酒~。 古代鼓名:“师帅执~”。 姓。
〔~防〕小心防备。
投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𠀤音紙。 《說文》語已詞也。 《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 又《詩·王風》其樂只且。 《箋》言其自樂此而已。 又《小雅》樂只君子。 《箋》只之言是也。 又姓。 《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𠀤音支。 《廣韻》專辭。 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 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𠀤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會》小補非。 又《楊氏轉註古音》引《楚辭》大招,白日昭只。只讀作馨,語餘聲。本作𠷓,省作只。○按𠷓、只二字,諸韻書皆分載,音切各別,只𠀤無馨音,楊氏說非。 《集韻》亦作𠮡。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石切,音炙。 《說文》鳥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持二隹曰雙。 《玉篇》奇也。 《增韻》物單曰隻。 《後漢·方術傳》得一隻舄。 《𥡆天子傳》載玉萬隻。 又《列子·力命篇》多偶,自專,乗權,隻立,四人相與遊于世,胥如志也。 《唐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岐。 《廣韻》衹衼,尼法衣。 《類篇》𧛣裟謂之衹衼。 又《類篇》章移切,音支。適也。 《前漢·竇嬰傳》衹加懟自明揚主之過。 《師古曰》其字从衣。 又土禮切,同緹。帛丹黃色也。
『字』《唐韻》《集韻》《韻會》疾置切《正韻》疾二切,𠀤音自。 《說文》乳也。 又愛也。 《書·康誥》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周禮·地官·鄭註》小國貢輕,字之也。 《左傳·成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又文字。字者,孳也,六義相生無窮也。黃帝臣沮誦倉頡,體卦畫,摹鳥跡,引伸觸類,文字之形始立。 《周禮·春官·外史》周禮春官掌達書名于四方。註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稱曰字。 又名字。 《禮·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 《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又》女子許嫁筓而字。 《註》亦成人之道也。 又女許嫁曰字。 《易·屯卦》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又畜之牝者能孕字,故謂牝曰字。 《史記·平準書》乗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亦作牸。 又姓。 《正字通》宋廉州判官字諤。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提』《唐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𠀤音題。 《說文》挈也。 《詩·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禮·曲禮》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 《疏》屈臂當帶,而提挈其物。 又舉也。 《周禮·夏官·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 《前漢·𠛬法志》一同百里,提封萬井。 《註》提封者,大舉其封疆也。 又鼓名。 《周禮·夏官·大司馬》師帥執提。 《註》馬上鼓,有曲木提持鼓立馬髦上者,故謂之提。 又攝提,星名。 《史記·天官書》大角兩傍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 《註》攝提之爲言提攜也。提斗攜角,以接於下也。 又挾提,箸名。 《禮·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 《註》今人或謂箸爲梜提。 又提提,安諦也。與媞同。 《詩·魏風》好人提提。 《疏》行步安舒而審諦也。 又菩提,梵語。猶華言正道也。 又浮屠所居曰招提。梵言拓鬬提奢,華言四方生物也。後魏創立伽藍,爲拓提境。俗譌拓爲招。 《杜甫詩》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又偏提,酌酒壷也。 《拾遺記》唐元和閒謂之注子,後仇士良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繫,名曰偏提。 又《集韻》市之切《正韻》辰之切,𠀤音時。朱提,縣名。 《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 《註》朱提縣屬犍爲,出善銀。北方人名𠤎曰提。 又《唐韻》是支切《集韻》《韻會》常支切,𠀤音匙。鳥羣聚貌。 《詩·小雅》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集韻》或作𦑡。 又《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典禮切,𠀤音底。絕也。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刲離之不絕中央少者,使易絕以祭耳。 又擲也。 《戰國策》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荆軻。 《史記·絳侯世家》太后以冒絮提文帝。 《索隱》服虔提音弟。蕭該音底。蕭音爲得。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大計切,音第。見上史記註。 又《漢書·音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