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天叫屈


   号:大声哭叫。大哭大喊地说自己受了冤枉和委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o tiān jiào qū
成语简拼 htjq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号:大声哭叫。大哭大喊地说自己受了冤枉和委屈。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天然智叟《石头点》:“又是一顿板子,送下死囚牢里。方六一随入看视,假意号天叫屈。”


成语典故

明·天然智叟《石头点》:“又是一顿板子,送下死囚牢里。方六一随入看视,假意号天叫屈。”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气。~冷。 季节,时节:冬~。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呼喊:~喊。~嚣(呼喊,吵闹)。~阵。~座(戏曲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苦不迭。鸣冤~屈。

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一指。卑躬~膝。 低头,降服:~服。~从。威武不~。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委~。~辱。~才。~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驾。~己待人。 理亏:~心(亏心,昧心)。理~词穷。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号』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號。詳虍部號字註。 《唐韻》《正韻》胡刀切《集韻》乎刀切,𠀤音豪。大呼也。 《詩·大雅》式號式呼。 《小雅》載號載呶。 《傳》號呶,號呼讙呶也。  又哭也。 《易·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周語》夫婦哀其夜號也。而取之以逃于褒。  又雞鳴也。 《晉書·律歷志》雞始三號。  又《廣韻》胡到切,音号。名號也。 《公羊疏》春秋貴賤不嫌同號。 《註》通同號稱也。 《白虎通》春秋傳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爲號也。 《周禮·春官·大祝》掌辨六號。 《註》號謂尊其名,更爲美稱。  又《夏官·大司馬》家以號名。 《註》鄕遂之屬謂之名,家之屬謂之號。  又《冢人》詔其號。 《註》謂諡號。  又號令也。 《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又號召也。 《齊語》使周游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土。  又叶胡溝切。 《皮日休·悼賈文》臨汨羅之漾漾兮,想懷沙之幽憂。森樛羅以蓊鬰兮,時逬狖以相號。 《集韻》本作号,又作唬。 毛氏曰:从口从丂,丂音考,俗从号,非。  又作號,𠀤俗字。號字从𧆞作。

『天』

《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𠀤腆平聲。 《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 《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 《易·說卦》乾爲天。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 《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 《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又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又神名。 《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𠛬。 《陶潛詩》𠛬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又地名。 《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 《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又山名。 《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 《註》天山,卽祁連山。  又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又署名。 《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 《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𠛬。 《易·暌𧰼》其人天且劓。  又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𠀑,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叫』

《唐韻》《正韻》吉弔切《集韻》《韻會》古弔切,𠀤音訆。 《說文》嘑也。 《詩·小雅》或不知叫號。 《釋文》叫本又作嘂。  又叫叫,遠聲也。 《揚雄·解難》大語叫叫。  又叫奡,高舉貌。 《司馬相如·大人賦》糾蓼叫奡。  又色叫。 《麈史》王德用召入兩府,有干薦舘職者。王曰:某武人,素不閱書,若奉薦則色叫矣。今人以事理不相當爲色叫,本此。  又《集韻》《韻會》𠀤古幼切,音救。 《集韻》聲也。 《莊子·齊物論》叫者譹者,郭象讀。 《前漢·昌邑王傳》遂叫然號曰。 《玉篇》同噭。 《集韻》或作嘄𠶼。 俗作呌,非。

『屈』

《廣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𠀤音詘。 《說文》無㞑也。从㞑出聲。  又曲也,請也。  又《增韻》鬱也,軋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 《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 《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 《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勿切,音掘。竭也,盡也。 《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𠀤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 《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 《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九勿切,音𠜾。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 《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 《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𠀤音闕。 《歐陽修·程文𥳑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又與絀通。 《禮·玉藻》君命屈狄。 《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 《周禮》作闕翟。  又叶居詣切,音計。 《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