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ú yuè tóng zhōu
成语注音 ㄨˊ ㄩㄝˋ ㄊㄨㄥˊ ㄓㄡ
成语简拼 wytz
感情色彩 褒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吳越同舟
成语英文 Even mortal enemies should help each other in the face of common danger.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我们要学吴越同舟,一致抗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典故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销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不赶快解开绢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钩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老艘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他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双方在危难中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度过,超出:~过。~冬。~级。~轨。~权。~境。~位。~狱。~俎代庖。 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声音清~。 表示程度加深:~发(更加)。~加。~快~好。 消散:“精神劳则~”。 失坠,坠落:陨~。“射其左。~于车下”。 中国古民族名:百~(亦作“百粤”)。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剧。~凫楚乙(“乙”,燕子。喻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而作出不同的判断)。 姓。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船:~辑。龙~。轻~。一叶扁~。泛~。同~共济。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王伐切,音粵。 《說文》度也。 《玉篇》踰也。 《易·繫辭傳》雜而不越。 《註》各得其序,不相踰越。 《禮·曲禮》戒勿越。 《疏》戒愼毋得踰越。  又《書·太甲》無越厥命。 《傳》越,墜也。 《左傳·僖八年》恐隕越於下。 《註》隕越,顚墜也。  又於也。 《書·高宗》越有雊雉。 《傳》越,於也。 《詩·𨻰風》越以鬷邁。 《傳》越,於也。  又遠也。 《書·泰誓》予曷敢有越厥志。 《註》越,遠也。  又瑟下孔爲越。 《儀禮·鄕飮酒禮》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 《註》越,瑟下孔也。 《禮·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疏越。○按《儀禮》《禮記》越皆如字讀。《字彙》音活,非是。  又躐也。 《禮·王制》越紼而行事。 《註》越,猶躐也。  又《禮·緇衣註》越之言蹷也。  又散也。 《左傳·昭四年》風不越而殺。 《註》越,散也。  又《爾雅·釋言》越,揚也。 《註》謂發揚。 《周語》汨越九原。 《註》越,揚也。 《晉語》使越于諸侯。 《註》發聲聞也。  又迂也。 《魯語》越哉,𤖔孫氏之爲政也。 《註》越,迃也。  又失也。 《淮南子·精神訓》嗜慾者使人之氣越。 《註》越,失也。  又國名。 《左傳·宣八年》盟吳、越而還。 《註》越國,今會稽山隂縣也。 《吳越春秋》少康封其庶子於越。  又姓。 《史記·管晏傳》越石父。 《潛夫論》越象。  又布名。 《後漢·馬皇后紀》白越三千端。 《註》白越,越布。  又與粵通。○按《史記》南越、東越,漢書作粵。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戸括切,音活。 《禮·禮運》越席疏布。 《註》越席,翦蒲也。 《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 《註》越席,結草。 《廣韻》或作趏。  又《韻補》叶兪芮切。 《曹植·王粲誄》人命靡常,吉凶異制。此歡之人,孰先隕越。  又叶魚橘切。 《𨻰琳·瑪瑙勒賦》瑰姿瑋質,紛葩豔逸。英華內照,景流外越。

『舟』

《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𠀤音周。 《說文》船也。 《釋名》舟言周流也。 《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爾雅·釋水》天子造舟。 《註》比船爲橋。 《又》諸侯維舟。 《註》維連四船。 《又》大夫方舟。 《註》倂兩船。 《又》士特舟。 《註》單船。 《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 《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 《呂氏春秋》虞姁作舟。 《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 《物理論》化〈彳瓜〉作舟。 《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又《正韻》載也。  又《韻會》帶也。 《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 《傳》舟,帶也。  又尊下臺,若今時承槃。 《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 《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𠂹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 《註》臯舟,吳險阨之道。  又《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 《註》息舟,楚邑。  又《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 《註》舟道,齊地。  又覆舟,山名。 《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又官名。 《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 《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又姓。 《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又與周通。 《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 《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又《韻補》叶陟魚切,音朱。 《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贊願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  又《詩·大雅》何以舟之。 《朱註》之遙反。與下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