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亲密、团结但不互相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隋书.何妥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谓比者,即阿党也。”元.马致远《陈抟高卧》三折:“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贫道呵小人穷斯滥矣。” 并列 周,亲近,相合;比,勾结。关系亲密、团结但不互相勾结。语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元·马致远《陈抟高卧》3折:“陛下道君子~,贫道呵小人穷斯滥矣。”△褒义。多用于描写君子之交。也作“不比而周”。
圈子,环绕:~围。~天。~转(zhuǎn )。~匝(①环绕;②周到)。 普遍、全面:~身。~延。~全。~游。 时期的一轮,亦特指一个星期:~岁。~年。~期。~星(十二年)。上~。 完备:~到。~密。~详。~正(端正)。~折(事情进行不顺利)。 给,接济:~济。 中国朝代名:西~。东~。北~。后~。 姓。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 和,亲:~顺。 及,等到:~及。
《唐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𠀤音州。 《廣韻》徧也。 《易·繫辭》知周乎萬物。 又至也。 《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傳》周,至也。 又忠信也。 《書·太甲》自周有終。 《傳》用忠信有終也。 《詩·小雅》行歸于周。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 《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終也。 《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 《註》周,猶終竟也。 又《說文》密也。 《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 《註》深密不測,故周也。 又曲也。 《詩·唐風》生于道周。 《傳》周,曲也。 又《詩·周南疏》周,代名,其地在岐山之陽,漢屬扶風美陽縣。 又《廣韻》備也。 《前漢·路溫舒傳》鍛錬而周內之。 《註》晉灼曰:精熟周悉,致之法中也。 又《廣韻》周帀也。 《前漢·劉向傳》周回五里有餘。 《韻會》俗作週,非。 又鳥名。 《爾雅·釋鳥》巂周。 《疏》今謂之子規。 又《韓非子·說林篇》鳥有周周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飮于河則必顚,乃銜其羽而飮之。一作翢。 又不周,山名,在崑崙。 《屈原·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 又風名。 《白虎通》西北曰不周風。不周者,不交也,言隂氣未合化也。 又陽周,平周,定周,皆縣名。 《前漢·地理志》上郡陽周縣,西河郡平周縣,鬰林郡定周縣。 又姓。 《廣韻》本自周平王子,別封汝川,人謂之周家,因氏焉。 又魏獻帝次兄普氏,後攺爲周氏。 又複姓,魏初徴士燉煌周生烈。 又與賙通。 《論語》君子周急不繼富。 《孟子》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又叶市朱切,音殊。 《季歷哀慕歌》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宮榭徘徊,臺閣旣除。 《字彙補》古文周字。註詳口部五畫。
『而』《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比』《廣韻》𤰞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𠀤音匕。校也,𠀤也。 《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 《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 《註》比,校也。 《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 《禮·學記》比物醜類。 《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 《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 《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 《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 《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𠛬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 《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 《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 《唐藝文志》𤣥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 《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卽今𠛬部。 《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𠀤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 《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 《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避。 《爾雅·釋詁》比,俌也。 《郭註》俌,猶輔。 《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 《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 《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 《周禮·春官》𥰫人辨九𥰫之名,六曰巫比。 《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 《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 《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 《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 《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註》比于,至于也。 《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 《禮·王制》比年一小聘。 《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 《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𠀤也。 《書·牧誓》比爾干。 《正義》楯則𠀤以扞敵,故言比。 《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 《詩·小雅》比物四驪。 《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 《書·洪範》人無有比德。 《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 《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從也。 《論語》義之與比。 《朱註》比,從也。 《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 《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 《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 《註》比,親合也。 《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 《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余,櫛髮具。 《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余。 《漢書》作比疎。 《廣雅》比,櫛也。 《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今亦謂之梳。 《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 《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 《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 《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 《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毗。和也。一曰次也,𠀤也。比鄰,猶𠀤鄰。 《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 《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 《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 《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 《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 《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𠀤音邲。比次也。 《增韻》比比,猶總總也。 《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 《顧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 《說文》二人爲从,反从爲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