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就要。指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
宋 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形容绘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逼真、生动。清毛际可《今世说·序》:“昔人谓读《晋书》如拙工绘画,涂饰体貌,而殷、刘、王、谢之风韵情致,皆于《世说》中呼之欲出,盖笔墨灵隽,得其神似,所谓颊上三毛者也。” ●宋苏轼《郭忠恕画赞》: “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恕先: 即郭忠恕。宋代名画家。诗写忠恕的画像如同真人一样,只要一声召唤,便会出来。 兼语 ①形容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好像叫一声就会走出来。语本宋·高似孙《纬略·二·真真》引《闻奇录》:“唐赵颜于画工处得,一图画美女。工曰:‘神画也,呼真真百日即应。’果如其言。”刘复《我之文学改良观》:“然亦有同是一句,用文言竭力做之,终觉其呆板无趣,一改白话,即有神情流露,‘~’之妙。”△多用于评论文艺作品。 →跃然纸上 ?画虎类狗。 也作“呼之或出”。②指人选已基本决定,马上可就任。聂绀弩《诸夏有君论》:“当世人主为谁……在两公尊脑,必然此中有人,~也。”△多用于评论人选。 【旧义】 形容画像逼真,好像叫一声就会从画里出来;也泛喻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生动逼真。 【新义】 近来多借指某项政策或某种情况等已经酝酿成熟,即将出台或露面。 【例】 ① 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调整呼之欲出(海通证券2003.2.19标题) ②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负责人来青 新版“旅游图”呼之欲出(青岛早报2004.8.26标题) ③ 对于刚刚过去的狗年股市来说,最大的热点无异于来自呼之欲出的股指期货,而这也恰是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股市的最大“悬念”。(都市快报2007.2.26《短期向好无疑,中期或有震荡》) ④ 沉寂多年,“中国旅游日”终于呼之欲出。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出了征集“中国旅游日”日期方案的公告。(中国网2009.12.14《中国旅游日呼之欲出》) ⑤ 全国“两会”在即,通过地方“两会”的热议和近期媒体讨论的发酵,“幸福指数”几乎跃居今年全国“两会”热词之首。有分析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建设“幸福中国”的政治导向已经呼之欲出,幸福指数或被视为中国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的密钥。(中国新闻网2011.3.1《“幸福中国”呼之欲出》) ⑥ 倡导低碳环保的文明祭扫方式,确实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了。(新民晚报2011.4.1《清明祭扫方式不妨多样一点》) ⑦ 这一问题在中国早已受到关注并一度引发热议,而今呼吁改革的声音再次高涨,官方亦表现出空前积极的姿态加紧酝酿,稳步推进,民众期待的“户籍新政”大有呼之欲出之势。(桐乡新闻网2011.4.14《中国户籍新政呼之欲出》) ⑧ 发改委酝酿新政 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呼之欲出(新华日报2011.4.28标题) ⑨ 上述4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对地产价值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维度的解读,令开发商对价值地产的理解更为接近,中国地产业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发展“密码”已经呼之欲出了。(每日经济新闻2011.7.28《中国地产业下一个十年发展“密码”呼之欲出》) ⑩ 流入闸北后,苏州河舞出了一条优雅曲线——苏州湾,这里曾经是上海民族资本的摇篮,在当时被称为“清明上河图”的现实版;如今,按照闸北区的规划,这块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可成片开发的地块,上海的“文化左岸”呼之欲出。(文汇报2011.12.7《苏河湾,上海的“文化左岸”呼之欲出》) 【辨说】 “呼之欲出”旧义似源自宋人高似孙的《纬略·真真》所引《闻奇录》:“唐赵颜于画工处得一图画美女。工曰:‘神画也,呼真真百日即应。’果如其言。”那位名叫“真真”的美女被呼叫了一百天之后,竟然真的从画上下来了。这或是旧义语境最初的出处。近来此义多有泛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或全在这个“之”字上。“之”是虚词,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景,还可以指物。有学者曾质疑用于指场景者为误用,说场景怎么能“一叫就会走出来”呢?这说法不免太过拘泥,前人其实早有此用法。如清人赵怀玉《秋籁吟》中就有“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此景呼之欲出”的句子,“呼”的就是“景”。近来更有泛化到指事物或政策或某种情况的,而且这种用法越来越多,旧义的用法反倒很少见了。这些新用法,不妨就看作是旧成语适应新时代语用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认为是误用。 【结构分析】 动词性兼语结构。
喊:~喊。~声。~吁。~天号(háo )地。 唤,叫:~唤。~叫。~应。~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气。~吸。 象声词:~地跳起来。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念。~望。~火。食~。情~。禁~。纵~。 想要,希望:~盖弥彰。~罢不能。~速不达。 需要:胆~大而心~细。 将要:摇摇~坠。山雨~来风满楼。 婉顺的样子。
从里面到外面:~访。初~茅庐。~笼。 往外拿,支付:~力。~钱。~谋画策。入不敷~。 离开:~发。~轨。~嫁。 产生,生长:~产。~品。~人才。 发生:~事。 显露:~现。~名。 超过:~色。~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来到:~席。~勤。 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处(chù)。语~《孟子》。 显得量多:这米~饭。 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问题。 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唐韻》荒烏切《集韻》《韻會》《正韻》荒胡切,𠀤音虍。 《說文》外息也。 《韻會》出息爲呼,入息爲吸。 又《廣韻》喚也。 又《集韻》嗚呼,歎辭。 《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 又通作乎。 《詩·大雅》於乎小子。 又通作虖。 《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亦作嘑。 又姓。 《廣韻》列仙傳有仙人呼子先,又複姓。 《前漢·匈奴傳》呼衍氏。 《註》師古曰:卽今鮮𤰞姓呼延者是也。 又呼沱,水名。 《戰國策》南有呼沱易水。 又草名。 《爾雅·釋草》蓫薚,馬尾。 《疏》蔏𦸐,一名夜呼。 又《集韻》虛交切,音虓。與詨同。吳人謂叫呼爲詨。或作嚆嘮。 又《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曰呼。 《註》呼,虛憊聲。 《釋文》音虛,吹氣聲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荒故切,音戽。 《廣韻》本作謼。號呼也。 《詩·大雅》式號式呼。 《釋文》呼,火胡反。 又火故反。 《禮·曲禮》城上不呼。 《釋文》呼,火故反。 又《集韻》許箇切,音𧬱。 《左傳·文元年》江芉怒曰:呼役夫。 《註》呼,發聲也。 《釋文》呼,好賀反。 又《集韻》虛訝切,音嚇。與罅同。裂也。詳缶部罅字註。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𠀤音浴。 《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 《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 《禮·曲禮》欲不可從。 《疏》心所貪愛爲欲。 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物欲。 《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又《增韻》愛也。 《孟子》可欲之爲善。 《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 又期願之辭。 《論語》我欲仁。 《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 《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又婉順貌。 《禮·祭義》其薦之也,敬以欲。 又將然也。 《古銘》欲墮不墮,逢王顆。 《杜甫詩》渾欲不勝簪。 又與慾通。 《詩·大雅》匪棘其欲。 《註》與慾同。 又《集韻》《韻會》𠀤兪戍切,音裕。義同。 《揚雄·羽獵賦》壯士忼慨,殊鄕別趣。東西南北,騁嗜奔欲。 《潘岳·西征賦》旣餐服以屬厭,泊恬靜以無欲。俱讀裕。 又叶余律切,音聿。 《易林》鼎足承德,嘉謀是克。爲王開庭,得心所欲。
『出』《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𠀤春入聲。 《說文》進也。 《廣韻》見也,遠也。 《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 又生也。 《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 《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註》秦康公,晉之甥也。 又《周禮·秋官·大司𡨥》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 《註》出謂越獄逃亡也。 又《增韻》斥也。 《正韻》亦作黜絀。 又《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𠀤推去聲。自中而外也。 又《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 又叶尺僞切,吹去聲。 《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又叶敕律切,音黜。 《馬融·圍棋賦》熒惑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 又《韻補》叶側劣切,音茁。 《曹植·卞后誄》詳惟聖善,岐嶷秀出。德配姜嫄,不忝先哲。 又叶赤知切,音侈。 《穆天子傳·西王母謠》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 又叶赤至切,音熾。 《楚辭·九章》竊快在其中心兮,揚厥憑而不竢。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靈樞經》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字彙補》傳奇中一迴爲一齣,俗讀作尺。或云本是齝字,譌作齣也,蓋齝,乃食之已久,復出嚼之。今傳奇進而復出,故有取于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