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嗟、叱咤:发怒时大声呵叱、吆喝。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
咄嗟、叱咤:发怒时大声呵叱、吆喝。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
宋·苏辙《三国论》:“昔者项籍有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
并列 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宋·苏辙《三国论》:“昔者项籍有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奋其暴怒。”△多用于声音方面。
〔~~〕表示惊怪,如“~~怪事。” 表示呵叱:“~!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文言叹词:~乎。~叹。~来之食。
大声呵斥:怒~。~问。~骂。~责。~咤(发怒的声音)。~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叱~〕见“叱”。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沒切,敦入聲。 《說文》相謂也。 《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又《廣韻》呵也。 《戰國策》呴籍叱咄。 《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 《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又泉名。 《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又《韻會》咄咄,驚怪聲也。 《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 《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又《增韻》咄嗟,咨語也。 《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又《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 《註》咄,丁忽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括切,音掇。 《玉篇》叱也。 又《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又叶都聿切。 《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嗟』《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咨邪切,音罝。 《玉篇》嗟歎也。 《廣韻》咨也。 《集韻》一曰痛惜也。 《爾雅·釋詁》嗟,𨲠也。 《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詩·周南》嗟我懷人。 又《齊風》猗嗟昌兮。 《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 《禮·檀弓》嗟來食。 《廣韻》同𧨁。 《集韻》本作𧪰,亦書作𧪘。 又《集韻》遭哥切,音䦈。 《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又《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 《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叱』《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尺栗切,音𩾔。 《說文》訶也。 《倉頡篇》大訶爲叱。 《禮·曲禮》尊客之前不叱狗。 《左傳·昭二十六年》子囊帶從野洩,叱之。 《公羊傳·莊十一年》手劒而叱之。 《史記·淮隂侯傳》喑噁叱咤,千人皆廢。 又《集韻》亦作嘯。 《禮·內則》不嘯不指。 《註》嘯讀爲叱。 又《集韻》《韻會》𠀤戚悉切,音七。 《集韻》聲也。 《莊子·齊物論》叱者吸者。 《註》若叱咄聲。 《陸德明·音義》𠮟,昌實反,徐邈音七。 《毛晃曰》从口从七。或从匕,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