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嗟立办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uō jiē lì bàn
成语注音 ㄉㄨㄛ ㄐ一ㄝ ㄌ一ˋ ㄅㄢˋ
成语简拼 djlb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咄嗟立辦
成语英文 carry out (an order) immediately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是故为山九仞,可以篑土积成,峻宇雕墙,可以咄嗟立办。(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成语典故

咄嗟:呼吸之间。立:即时。形容办事迅速。语本《晋书.石崇传》:“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见“咄嗟便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表示惊怪,如“~~怪事。” 表示呵叱:“~!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文言叹词:~乎。~叹。~来之食。

站,引申为竖起来:~正。~柜。~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场。屹~。顶天~地。 做出,定出:建~。设~。树~。~意。~此存照。 存在,生存:自~。独~。势不两~。 马上,即刻:~时。~刻。~等。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沒切,敦入聲。 《說文》相謂也。 《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又《廣韻》呵也。 《戰國策》呴籍叱咄。 《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 《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又泉名。 《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又《韻會》咄咄,驚怪聲也。 《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 《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又《增韻》咄嗟,咨語也。 《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又《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 《註》咄,丁忽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括切,音掇。 《玉篇》叱也。  又《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又叶都聿切。 《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咨邪切,音罝。 《玉篇》嗟歎也。 《廣韻》咨也。 《集韻》一曰痛惜也。 《爾雅·釋詁》嗟,𨲠也。 《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詩·周南》嗟我懷人。  又《齊風》猗嗟昌兮。 《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 《禮·檀弓》嗟來食。 《廣韻》同𧨁。 《集韻》本作𧪰,亦書作𧪘。  又《集韻》遭哥切,音䦈。 《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又《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 《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力。 《說文》立,住也。 《釋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 《廣韻》立,行立。 《禮·曲禮》立必正方。  又成也。 《禮·冠義》而後禮義立。  又堅也。 《易·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 《論語》三十而立。  又樹立也。 《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左傳·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又置也,建也。 《書·牧誓》立爾矛。 《周禮·天官》建其牧,立其監。 《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又存立也。 《論語》己欲立而立人。  又速意也。 《史記·平原君傳》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又直起也。 《前漢·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  又《杜甫·朝獻太淸宮賦》四海之水皆立。 《張翥詩》蝃蝀下飮湖水立。  又《趙孟頫詩》驥聞秋風雙耳立。  又赤立。 《宋史·喬行𥳑傳》百姓多垂罄之寶,州縣多赤立之帑。  又闕立。 《張衡·週天大象賦》闕立擬乎兩觀,水府司乎百川。  又立政,尚書篇名,周公作。  又車名。 《後漢·輿服志》有立車。  又與粒通。 《詩·周頌》立我烝民。 《箋》立,當作粒。  又姓。漢有賢人立如子,唐有長興令立述。  又于貴切。同位。 《石經春秋》公卽位,作公卽立。 《周禮·春官》小宗伯掌神位。 《註》故書位作立。鄭司農云:古者立位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