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é ér bù chàng
成语注音 ㄏㄜˊ ㄦˊ ㄅㄨˋ ㄔㄤˋ
成语简拼 heb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咊而不唱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成语典故

《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姓。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依照乐(yuè ㄩㄝˋ)律发声:~歌。~腔。~段。~功。~和(hé ㄏㄜˊ)。歌~。 高呼,大声叫:~名。~收。 歌曲:唱个~儿。 古同“倡”,倡导。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和』

《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 《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 《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 《易·乾卦》保合太和。 《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 《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 《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 《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 《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 《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 《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 《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 《廣韻》聲相應。 《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 《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 《釋文》和,戸臥反。 《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唱』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尺亮切,音厰。 《說文》導也。 《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  又《廣韻》發歌也。 《廣韻》亦作誯。 《集韻》亦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