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么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书〉全,都:~受其益。老少~宜。 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味。~盐。~水湖。 用盐腌制的:~肉。~鱼。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下兌上。 姓。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巴。~头。~快。~严。~直。~软。~笨。~馋。张~。~甜心苦。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壶~儿。
含盐分少,与“咸”相对:味~。~水。~化。 浅,薄,含某种成分少,与“浓”相对:~酒。~绿。~薄。浅~。~雅。天高云~。 不热心:冷~。~泊(对名利不热心)。~漠。~忘。恬~。 营业不旺盛:~季。 无关紧要,无聊:扯~。~话。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諴。 《說文》皆也。 《玉篇》悉也。 《書·堯典》庶績咸熙。 《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弔二叔之不咸。 《註》咸,同也。 《魯語》小賜不咸。 《註》咸,徧也。 《莊子·知北遊》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上咸五,下登三。 《註》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又卦名。 《易·咸卦》彖曰:咸,感也。 又《易·雜卦》咸,速也。 又《爾雅·釋丘》左高曰咸丘。 又樂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咸。 《註》大咸,咸池,堯樂也。 又地名。 《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爲咸陽。 又星名。 《前漢·天文志》咸漢星出西北。 又《王充·論衡》任氣卒咸,不揆於人。 又姓。 《姓苑》巫咸之後,今東海有之。 又《集韻》居咸切,音緘。 《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咸。 《註》咸讀爲緘,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咸或爲椷。 《釋文》咸,一本作緘。 又《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又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註。 又姓。 《前漢·酷吏傳》咸宣,楊人也。 《註》咸音減省之減。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註。 又音憾。 《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咸。 《註》不充滿人心。 《釋文》咸,本亦作感,戸暗反。○按感同憾。 又叶餘針切,音𠛬。 《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咸。 《廣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咸。 《說文》鹹,銜也。北方味也。 《廣韻》不淡。 《韻會》鹽味。 《爾雅·釋言》鹹,苦也。 《疏》𧍧殊極必苦,故以鹹爲苦也。 《書·洪範》潤下作鹹。 《周禮·天官·醫師》以鹹養脈。 又地名。 《春秋·僖十三年》會于鹹。 《註》衞地,東郡濮陽縣東南有鹹城。 又《韻會》古斬切,音減。 《本草》李時珍曰:鹹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生之名。後人作鹼作鹻,是矣。
『嘴』《集韻》祖委切,音㭰。本作觜。與𠲿𠾋同。詳𠲿字註。
『淡』《廣韻》《正韻》徒覽切《集韻》《韻會》杜覽切,𠀤音啖。 《說文》薄味也。 《急就篇註》平薄謂之淡。 《史記·叔孫通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 《註》啖,亦作淡。 《如淳曰》食無菜茹爲淡。 又甘之反也。 《禮·表記》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又《廣韻》徒敢切,音噉。淊淡,水滿貌。 《前漢·揚雄傳》秬鬯泔淡。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以冉切,音琰。澹淡,水播蕩貌。 《枚乗·七發》湍流遡波,又澹淡之。 又隨風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隨風澹淡。 又淡淡,安流平滿貌。 《宋玉·高唐賦》潰淡淡而𠀤入。 又《廣韻》《集韻》𠀤徒甘切,音談。水貌也。或作澹。 又與痰通。 《王羲之·初月帖》淡悶千嘔。 《黃伯思云》淡,古痰字。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濫切,音餤。水味也。 《中庸》淡而不厭。 又《集韻》以贍切,音豔。水貌。 《列子·湯問篇》淡淡焉若有物存。張湛讀。
『舌』《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