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都;濡泽:沾湿,比喻恩泽。比喻都沾了光。
咸:都;濡泽:沾湿,比喻恩泽。比喻都沾了光。
唐·李朝威《柳毅传》:“毅之族咸遂濡泽。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无惊异。”
唐·李朝威《柳毅传》:“毅之族咸遂濡泽。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无惊异。”
〈书〉全,都:~受其益。老少~宜。 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味。~盐。~水湖。 用盐腌制的:~肉。~鱼。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下兌上。 姓。
顺,如意:~心。~愿。 成功,实现:未~。功成名~。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止。 通达:“何往而不~”。 进,荐:“不能退,不能~”。
沾湿,润泽:~笔。~湿。~染。耳~目染。相~以沫(“沫”,唾沫,喻同处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停留,迟滞:~滞。 含忍:~忍。
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 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洗濯。 汗衣,内衣。
古同“释”,解散。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諴。 《說文》皆也。 《玉篇》悉也。 《書·堯典》庶績咸熙。 《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弔二叔之不咸。 《註》咸,同也。 《魯語》小賜不咸。 《註》咸,徧也。 《莊子·知北遊》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上咸五,下登三。 《註》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又卦名。 《易·咸卦》彖曰:咸,感也。 又《易·雜卦》咸,速也。 又《爾雅·釋丘》左高曰咸丘。 又樂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咸。 《註》大咸,咸池,堯樂也。 又地名。 《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爲咸陽。 又星名。 《前漢·天文志》咸漢星出西北。 又《王充·論衡》任氣卒咸,不揆於人。 又姓。 《姓苑》巫咸之後,今東海有之。 又《集韻》居咸切,音緘。 《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咸。 《註》咸讀爲緘,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咸或爲椷。 《釋文》咸,一本作緘。 又《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又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註。 又姓。 《前漢·酷吏傳》咸宣,楊人也。 《註》咸音減省之減。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註。 又音憾。 《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咸。 《註》不充滿人心。 《釋文》咸,本亦作感,戸暗反。○按感同憾。 又叶餘針切,音𠛬。 《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咸。 《廣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咸。 《說文》鹹,銜也。北方味也。 《廣韻》不淡。 《韻會》鹽味。 《爾雅·釋言》鹹,苦也。 《疏》𧍧殊極必苦,故以鹹爲苦也。 《書·洪範》潤下作鹹。 《周禮·天官·醫師》以鹹養脈。 又地名。 《春秋·僖十三年》會于鹹。 《註》衞地,東郡濮陽縣東南有鹹城。 又《韻會》古斬切,音減。 《本草》李時珍曰:鹹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生之名。後人作鹼作鹻,是矣。
『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穟。 《廣韻》達也。 《禮·月令》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註》言通達施行,使之周徧也。 《前漢·王陵傳》上佐天子理隂陽,下遂萬物之宜。 又進也。 《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 《書·仲虺之誥》顯忠遂良。 《註》良則進之也。 又成也,從志也。 《禮·月令》百事乃遂。 《註》遂,猶成也。 《詩·衞風》言旣遂矣。 又稱也。 《詩·曹風》不遂其媾。 又竟也。 《前漢·𨻰平傳》吾聞先生事魏不遂。 又盡也。 《禮·曲禮》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註》遂,闔之盡也。 又《正韻》因也,兩事相因而及也。 《詩·邶風》問我諸姑,遂及伯𡛷。 《春秋·僖四年》侵蔡,蔡潰,遂伐楚。 又擅成事也。 《易·家人》無攸遂。 《公羊傳·莊二十九年》大夫無遂事。 又舒肆之貌。 《詩·衞風》容兮遂兮。 又物生出曰遂。 《前漢·郊祀歌》靑陽開動,根荄以遂。 又《前漢·胡母生傳》弟子遂之者。 《師古註》遂,謂名位成達者。 《史記·司馬相如傳》宦遊不遂,而來過我。 又充備也。 《禮·鄕飮酒義》節文終遂焉。 又順也。 《周語》以遂八風。 又《正韻》因循也。 《荀子·王制篇》小事殆乎遂。 又鄕遂,郊外地。 《周禮·地官·遂人》五縣爲遂,王國內有六鄕,外有六遂。 又小溝也。 《周禮·地官·遂人》夫閒有遂,遂上有徑。 又遂人,官名。 又國名。 《春秋·莊十三年》齊人滅遂。 《註》舜之後,國在濟北蛇丘東北。
『濡』《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儒。水名。 《說文》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 《廣輿記》濡水,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 又水出蒼梧。 《水經注》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 又漬也。 《詩·邶風》濟盈不濡軌。 又滯也。 《孟子》是何濡滯也。 又鮮澤也。 《詩·小雅》六轡如濡。 又溺也。 《史記·倉公傳》不亟治病,必入濡腎。 又溼也。 《禮·曲禮》濡肉齒決。 又含忍曰濡。 《史記·聶政傳》無濡忍之心。 《註》濡,潤也。人性溼潤,則能含忍。 又《集韻》《韻會》𠀤人之切,音而。水名。 《左傳·昭七年》公與齊侯燕人盟于濡上。 《註》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閒鄚縣,入易水。 又與胹通。 《禮·內則》濡豚,濡雞。 《註》濡,謂亨之以汁和也。 又《集韻》詢趨切,音須。義同。 又人余切,音如。安也。 《莊子·徐無鬼》有濡需者。 《註》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 又《唐韻》乃官切《集韻》奴官切,𠀤音渜。水名,在遼西。 《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鎭東南。 又《集韻》而由切,音柔。柔忍也。或作𠠐。 又《集韻》《正韻》𠀤乳兗切,音耎。與輭軟同。柔也。通作耎。 又《集韻》儒遇切,音孺。亦沾溼也。 又奴亂切,與渜同。沐浴餘潘也。 又奴臥切,懦去聲。水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