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貌非凡


   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ǐn mào fēi fán
成语注音 ㄆ一ㄣˇ ㄇㄠˋ ㄈㄟ ㄈㄢˊ
成语简拼 pmff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成语示例


熊生得虎头燕额,颧方耳大,面如冠玉,唇若涂抹,使两口旋风雁翎刀,端的~,人材出众。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三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世兄品貌非凡,将来是要一定发达的。”


成语典故

主谓 人品和相貌不同寻常。《官场现形记》44回:“世兄~,将来是要一定发达的。”△褒义。多用于表现人物品行相貌方面。 →一表人材 ?萎琐不堪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物件:物~。产~。赠~。战利~。 等级,种类:~名。~类。~色。~位。 性质:~质。~行(xíng )。~节(指人的品行节操)。人~。 体察出好坏、优劣等:~评。~第(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味(品尝)。 指吹弄乐器:~箫。 姓。

面容:面~。容~。~相。以~取人。 外表的样子:礼~。~合神离。道~岸然。 外观:全~。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 描绘,画像:“命工~妃于别殿”。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庸。~夫俗子。 指人世间(宗教或迷信的说法):~尘。~心。 所有的:~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 总共:全书~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例。发~(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4”。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品』

《唐韻》丕飮切《集韻》《韻會》丕錦切,𠀤匹上聲。 《說文》衆庶也。 《廣韻》類也。 《易·乾卦》品物流形。 《疏》品類之物,流布成形。  又《書·舜典》五品不遜。 《疏》品爲品秩,一家之內,尊𤰞之差,卽父母兄弟子是也。  又《增韻》物件曰品。 《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疏》鄭元以爲金三品者,銅三色也。 《易·巽卦》田獲三品。 《註》一曰乾豆,二曰賔客,三曰充君之庖。 《禮·禮器》薦不美多品。  又《少儀》問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 《疏》品味者,殽饌也。 《周禮·天官·膳夫》品嘗食。 《註》品者,每物皆嘗之,道尊者也。  又《韻會》品格也。 《禮·檀弓》品節斯,斯之謂禮。 《疏》品,階格也,節制斷也。  又《玉篇》齊也。 《周語》品其百籩。  又同也。 《前漢·李尋傳》百里爲品。 《註》孟康曰:品,同也,言百里內數度同也。  又《玉篇》官品。 《周語》外官不過九品。 《註》九卿也。  又《廣韻》式也,法也。  又《廣韻》二口則生訟,三口乃能品量。  又官名。 《正字通》唐宦官曰品官。  又《廣韻》姓也。出何氏姓苑。 《正字通》明有品嵒。  又地名。 《左傳·文十六年》楚予乗馹,會師于臨品。  又《前漢·西域傳》戎盧國王治𤰞品城。

『貌』

《廣韻》莫敎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敎切,𠀤音𩛨。 《說文》皃,頌儀也。从人,白面,象人面形。籀文从豹,省作貌。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 《疏》貌是容儀,舉身之大名也。  又《禮•郊特牲》委貌,周道也。 《註》或謂委貌爲𤣥冠。 《後漢•輿服志》委貌以皁絹爲之。  又《史記•游俠傳贊》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旣乎。 《註》榮名飾表稱譽無極也。  又姓。 《正字通》《戰國策》:齊有貌辨。  又《五音集韻》莫角切,音瞀。 《正韻》描畫人物類其狀曰貌。 《唐書•后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  又與邈同。遠也。 《韓愈•月蝕詩》完完上天東。 《考異》完完,諸本作貌貌。 《集韻》或作䫉。

『非』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𠀤音飛。 《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 《玉篇》不是也。 《書·說命》無恥過作非。 《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  又《玉篇》隱也。  又《增韻》訾也。 《孝經·五𠛬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又《玉篇》責也。 《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  又山名。 《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  又姓。 《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𡚱尾切,音斐。 《集韻》本作誹。謗也。 《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 《史記·平準書》作腹誹。  又《鼂錯傳》非謗不治。 《註》非,讀曰誹。  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

『凡』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咸切,音帆。 《說文》最括也。 《玉篇》非一也。 《廣韻》常也,皆也。 《正韻》大槪也。  又《前漢·揚雄傳》請略舉凡。 《註》師古曰:凡,大指也。 《杜預·左傳序》發凡以言例。  又《玉篇》計數也。 《前漢·石奮傳》凡號奮爲萬石君。 《註》師古曰:凡,最計也。總合其一門,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  又最凡,諸凡之最目也。 《周禮·天官·司會註》書謂簿書,契其最凡也。 《小宰疏》凡要亦是簿書,如今印契,其凡目所最處印之。  又輕微之稱。 《廣韻》凡,輕也。 《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又國名。在濬州。 《春秋·隱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 《左傳·僖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又姓。 《韻會》周公凡伯之後。  又叶符筠切。 《崔駟達旨》高樹靡隂,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 《註》凡,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