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岐泣练


   指人的本质原本相同,只是由于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差异。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ū qí qì liàn
成语简拼 kqql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人的本质原本相同,只是由于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差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成语典故

《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喊。~泣。~诉。~腔。啼~。长歌当~。

〔~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 〔~黄之术〕指中医的医术。“岐”,岐伯;“黄”,黄帝,相传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医家之祖。 同“歧”。

小声哭:~诉(哭着控诉)。抽~。哭~。涕~。 眼泪:饮~。~下如雨。~血(a.流眼泪没有声,像出血那样;b.指在丧事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哭』

《廣韻》《集韻》《韻會》𠀤空谷切,音㲄。 《說文》哀聲也。从吅,獄省聲。 《徐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 《玉篇》哀之發聲。 《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岐』

《廣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跂。 《說文》山名。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此。 《詩·大雅》率西水滸,至于岐下。 《一統志》山有兩岐,故名。 《六書故》一在今鳳翔府岐山縣,禹貢導岍及岐,是也。  又山海經,岐山,狐岐之山,在今汾州介休縣,勝水出焉,東北會於汾,禹貢治梁及岐,是也。  又州名。本雍州地,後爲秦都,漢爲扶風郡,元魏置岐州,唐改鳳翔府,號西京。  又路岐也。 《釋名》物兩爲岐,在邊爲旁。 《爾雅·釋宮》二達謂之岐旁。 《註》道旁出也。 《列子·說符篇》亡羊者曰:岐之中又有岐,不知所之,所以返也。  又峻也。 《詩·大雅》克岐克嶷。 《朱傳》岐嶷,峻茂之貌。  又姓。 《正字通》黃帝臣岐伯,唐岐靈岳。◎按《集韻》翹移切,音祁。周文王所封地。  又常支切,音坻。山名。  又渠羈切,音奇。地名。  又章移切,音支。分也。與諸家音切相齟齬。今不从。 《集韻》本作𨙸。 《韻會》或作歧。

『泣』

《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𠀤音湇。 《說文》無聲出涕也。 《徐鉉曰》泣,哭之細也。 《禮·檀弓》泣血三年。  又《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  又與澀通。血凝不消也。 《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