哽噎难鸣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ěng yē nán míng
成语注音 ㄍㄥˇ 一ㄝ ㄋㄢˊ ㄇ一ㄥˊ
成语简拼 gyn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哽噎難鳴
成语英文 choke with sobs and be unable to speak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哽噎难鸣的哭起来了。”


成语典故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这里指发不出声音。形容很伤心而又不敢大哭的样子。《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哽噎难鸣的哭起来了。”也作【哽咽(yè)难言】。冰心《斯人独憔悴》:“颖石说到这里,已经哭得哽咽难言。” 偏正 指发不出声音。形容很伤心而又不敢放声大哭的样子。《红楼梦》114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的哭起来了。”△用于描写表情。也作“哽咽难言”。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声气阻塞:~咽(yàn ㄧㄢˋ)。~结。~塞(yàn ㄧㄢˋ)。 食物阻塞在喉不能下咽:~阻。~噎。

食物塞住了嗓子:因~废食。~着了。 因为迎风而呼吸因难:这风真~人。 说话顶撞人,使人无话可答:他说话能把人~死。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哽』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杏切,音梗。 《說文》本作𠶺,語爲舌所介也。 《玉篇》語爲人所忿疑也。  又《韻會》咽塞也。 《後漢·明帝紀》祝哽在前。○按《前漢·賈山傳》作祝鯁,鯁哽通。  又哽咽,悲塞也。 《莊子·外物篇》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 《正韻》與梗同。  又《集韻》《類篇》𠀤於杏切,音㹙。咽聲。

『噎』

《唐韻》烏結切《集韻》《韻會》一結切,𠀤音咽。 《說文》飯窒也。 《廣韻》食塞。 《詩·王風》中心如噎。 《傳》噎,憂不能息。 《疏》噎者,咽喉蔽塞之名。 《後漢·禮儀志》鳩者,不噎之鳥也。 《廣韻》或作咽。 《集韻》或作䭇饐。  又《集韻》益悉切,音一。義同。或作䬥。  又壹計切,音翳。咽痛。 《揚子·方言》𤺊嗌,噎也。 《註》皆謂咽痛也,音翳。  又《類篇》乙界切,音噫。與嗄同,詳嗄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