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口燥


   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ún jiāo kǒu zào
成语注音 ㄔㄨㄣˊ ㄐ一ㄠ ㄎㄡˇ ㄗㄠˋ
成语简拼 cjk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脣焦口燥
成语英文 One's lips and mouth are parched.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成语典故

焦:干。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也形容非常干渴。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并列 嘴唇干裂,口里焦燥。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形容非常干渴或竭尽全力地劝说或说明。→舌敝唇焦 喉焦唇干。也作“唇干舌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膏。~裂。~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吻(嘴唇,喻口才、言辞)。~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烧~。~土。~头烂额。 烦躁,着急:~急。~虑。~灼。~躁不安。 酥,脆:~脆。~枣。 喻干燥到极点:唇~口燥。~枯。~裂。~渴。 一种质硬、多孔、发热量高的固体燃料:~炭。~煤。~炼。 姓。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干,缺少水分:干~。~裂。~热。枯~。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唇』

《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𠀤音眞。 《說文》驚也。 《廣韻》同㖘。  又《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  又之刃切,音震。驚聲。 《字彙》俗作口脣字,非。

『焦』

《唐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𠀤音蕉。 《說文》本作𤓪。火所傷也。 《玉篇》火燒黑也。  又炙也。 《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 《註》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左傳·哀二年》卜戰龜焦。 《禮·問喪》傷腎乾肝焦肺。 《史記·越世家》苦身焦思。  又《史記·扁鵲傳》別下于三焦膀胱。 《註》正義曰:八十一難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 《廣韻》別作膲。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註》焦在陝縣。 《史記·周本紀》褒封神農之後于焦。 《註》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又《秦本紀》圍焦降之。 《註》括地志云: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焦水爲名。周同姓所封。◎按左傳之焦姬姓,神農之後乃姜姓,其所封當別是一焦。周本紀註亦云:在陝縣。誤。  又姓。 《廣韻》神農後,以國爲氏,出南安。  又晉邑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許君焦瑕。 《註》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又《詩·小雅》整居焦穫。 《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焦穫。 《註》今扶風瓠中是也。  又《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于蟁睫,命曰焦冥。  又焦明,鳥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掩焦明。 《註》焦明似鳳。通作鷦。  又《韻會》通作燋。詳燋字註。 《集韻》或作㸈。  又《集韻》慈焦切《正韻》慈消切,𠀤音樵。 《集韻》焦夷,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 《註》焦,譙縣也。夷一名城父。皆陳邑。  又與憔通。 《班固·答賔戲》朝爲榮華,夕而焦𢈼。  又《集韻》將由切,音啾。𨥏屬。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燥』

《唐韻》蘇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到切,𠀤音喿。 《說文》从火喿聲。乾也。 《易·乾卦》火就燥。 《說卦》燥萬物者,莫熯平火。 《集韻》俗作𤍜。非是。  又《戰國策》燥于秦。 《註》猶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老切,音嫂。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