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


   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宋 元 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 元 吴昌龄 《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 明 吴承恩 《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áng sēng qǔ jīng
成语简拼 tsqj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宋 元 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 元 吴昌龄 《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 明 吴承恩 《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夸大,虚夸:荒~。~大无验。 空,徒然:功不~捐(功夫不白费)。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朝代名:~代。~诗。~僧。~人。~三彩。后~。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古同“螗”,指蝉。 姓。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侣。~尼。~人。~众。~俗。高~。

拿:索~。~书。~款。窃~。 选择:选~。~材。~景。~道。~样。 采用:采~。听~。吸~。可~。~精用弘。 得到,招致:获~。~经。~偿。~悦。 消去:~消。~缔。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唐』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郎切,音堂。 《說文》大言也。从口庚聲。 《莊子·天下篇》荒唐之言。  又《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瑉玉旁唐。 《註》郭璞云:旁唐,盤薄。  又國名。 《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道德至大之貌。 《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按書傳皆言堯以唐侯升爲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爲地名,未必如昭言也。  又《詩·唐風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  又漢縣名。 《前漢·地理志》中山國唐縣。 《註》故堯國也,唐水在西。 《詩·唐風疏》皇甫謐曰: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爲天子,都平陽,於詩爲唐國,則唐國爲平陽也。  又魯地。 《春秋·隱二年》公及戎盟于唐。 《註》高平方輿縣北有武唐亭。  又《戰國策》左濟右天唐。 《註》謂高唐。 《前漢·地理志》平原郡高唐。 《註》桑欽言,漯水所出也。  又《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 《註》韋昭曰:在南郡。  又《地理志》會稽郡錢唐。 《註》武林水所出。  又《後漢·光武紀》進屠唐子鄉。 《註》唐子鄉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南。 《廣韻》唐州,楚地。戰國時屬晉,後入於韓,秦屬南陽郡,後魏爲淮州,隋爲顯州,貞觀攺爲唐州,因唐城山爲名。  又姓。 《廣韻》唐堯之後,子孫氏焉。 《史記·秦本紀》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爲唐太后。  又《屈原傳》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又唐山,複姓。 《前漢·禮樂志》高祖唐山夫人。  又《詩·𨻰風》中唐有甓。 《傳》中,中庭也。唐,堂途也。 《疏》爾雅釋宮云:廟中路謂之唐,堂途謂之𨻰。李巡曰:唐,廟中路名。孫炎引詩中唐有甓。堂途,堂下至門之徑也。然則唐之與𨻰,廟庭之異名耳,其實一也。故云:唐,堂途也。 《周語》陂唐汚庳,以鍾其美。 《註》唐,俗本作塘。 《說文》無塘字。 《莊子·徐無鬼》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 《註》唐子者,堂途給使令之人,猶周禮云門子耳。  又草名。 《詩·鄘風》爰采唐矣。 《傳》唐,蒙菜名。 《爾雅·釋草》唐蒙,女蘿。女蘿,菟絲。  又弓名。 《周禮·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  又叶徒紅切,音同。 《歐陽修·楊諫議銘》震官太尉,四世以公。於陵正直,僕射於唐。

『僧』

《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𠀤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 《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  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  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取』

《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𠀤娶上聲。 《說文》捕取也。从又耳。 《玉篇》資也,收也。 《廣韻》受也。 《增韻》索也。 《禮·儒行》力行以待取。 《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 《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  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  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 《註》師古曰:取,讀曰娶。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逡須切,音趨。 《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 《前漢·地理志》𨻰留浚儀。 《註》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此苟切,音趣。 《杜甫·遭田父泥飮詩》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呌婦開大瓶,盆中爲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又《正韻》索也。 《詩·小雅》如酌孔取。 《箋》謂度所勝多少。  又《六書本義》𦥔通用伸,伸通取。訓索,取轉聲,與娶趣字同。  又《古文奇字》朱謀㙔曰:古文取,疑當从与聲。人與而我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