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奄之变


   指 商纣 之子 武庚 在 周武王 死后,联合 奄 、 徐 、 薄姑 等东方诸部落举行的大规模武装叛乱。 章炳麟 《秦政记》:“ 武王 既殁, 成王 幼弱,犹有 商 奄 之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g yǎn zhī biàn
成语简拼 syzb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 商纣 之子 武庚 在 周武王 死后,联合 奄 、 徐 、 薄姑 等东方诸部落举行的大规模武装叛乱。 章炳麟 《秦政记》:“ 武王 既殁, 成王 幼弱,犹有 商 奄 之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量。~讨。~议。~定。~榷。~酌(商量斟酌)。相~。磋~。洽~。协~。 买卖,生意:~业。~店。~界。~品。~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人。~贩。~贾(gǔ ㄍㄨˇ)(商人)。~旅。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数。 中国朝代名:~代。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姓。

覆盖:~有天下。 忽然,突然:~弃(忽然抛弃)。~忽(忽然,如“~~如神”)。~然。 气息微弱:~~一息。

古同“阉”,指宦官。 古同“淹”,停留,久留。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商』

《唐韻》式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𠀤音觴。 《說文》从外知內也。从㕯,章省聲。 《廣韻》度也。 《易·兌卦》九四,商兌未寧。 《註》商,商量,裁制之謂也。 《禮·曲禮》槀魚曰商祭。 《註》商猶量也。 《疏》祭用乾魚,量度燥濕,得中而用之也。  又《玉篇》五音,金音也。 《禮·月令》其音商。 《註》商數七十二,屬金者以其濁次宮,臣之象也。秋氣和,則商聲調。 《前漢·律歷志》商之爲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 《白虎通》商者,强也。 《梁元帝·纂要》秋曰素商,亦曰高商。  又《說文》行賈也。 《易·復卦》商旅不行。 《周禮·天官·大宰》九職,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註》行曰商,處曰賈。 《廣韻》本作𧶜。俗作啇,非。  又《集韻》刻也。 《詩·齊風·東方未明疏》尚書緯謂刻爲商。 《儀禮·士昏禮註》鄭目錄云:日入三商爲昏。 《疏》馬氏云:日未出,日沒後,皆二刻半,云三商者,據整數言也。 《正字通》商,乃漏箭所刻之處。古以刻鐫爲商,所云商金,商銀是也。刻漏者,刻其痕以驗水也。  又《廣韻》張也,又降也,又常也。  又國名。 《詩·商頌譜》商者,契所封之地。 《疏》鄭以湯取契之所封以爲代號也,服虔王肅則不然。襄九年左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服虔云:相土契之孫居商丘,湯以爲號。  又書序王肅註亦云:然契之封商見於書傳史記中,𠋫其文甚明。經典之言商者,皆單謂之商,未有稱商丘者,又相土之于殷室,非王迹所因,何當取其所居,以爲代號也。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五年》楚𩰚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  又《春秋·襄二十一年》會于商任。  又《戰國策》高商之戰。  又州名。 《廣韻》卽古商國,後魏置洛州,周爲商州,取商於地爲名。 《戰國策》衞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爲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 《史記·張儀傳》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註》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餘里有古於城。  又商陵,漢侯國,在臨淮。見《史記·惠景閒侯者年表》。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商瞿商澤。  又《諡法》昭功寧民曰商。  又與謫通。 《荀子·儒效篇》謫德而定次。 《註》謫與商同。  又《集韻》諸良切,音章。度也。 《書·費誓》我商賚汝。 《釋文》商如字,徐音章。

『奄』

《廣韻》《集韻》《韻會》衣檢切《正韻》於檢切,𠀤音厭。 《說文》覆也,大有餘也。从大申,申,展也。一曰忽也,遽也。 《書·立政》奄甸萬姓。 《詩·周頌》奄有四方。  又人名。 《詩·秦風》子車奄息。  又《正韻》衣炎切,音淹。久觀也。 《詩·周頌》奄觀銍艾。  又久留也。 《漢·更定郊祀樂歌》神奄留,臨須搖。 《註》奄讀淹。須搖,須臾也。  又神夕奄虞蓋孔享。  又國名。東諸侯助紂爲虐者。 《書·多方》王來自奄。  又奄里,在魯城東,卽曲阜舊城址。 《通志》謂之商奄里。  又《集韻》於贍切《正韻》於豔切,𠀤音𢜰。精氣閉藏也。 《周禮·春官》奄人。劉昌宗讀。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