喟然而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uì rán ér tàn
成语注音 ㄎㄨㄟˋ ㄖㄢˊ ㄦˊ ㄊㄢˋ
成语简拼 kret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喟然而嘆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张贤亮《习惯死亡》第二部:“她曾望着北京街头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宾馆、办公大楼喟然而叹。”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


成语典故

喟然:叹气的样子。语本《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曾)点也”。(与:赞同。)《礼记.礼运》:“昔者仲尼(孔子)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guàn)之上,喟然而叹。”(与于蜡宾:参加腊月的祭祀,作助祭者。观:宫门前的双阙。)《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清.汪琬《〈王子底诗集〉序》:“余读风雅诸诗,未尝不喟然而叹也。”也作【喟然太息】。(太息:大声叹气。)《列子.说符》:“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四座有经历世故者,多喟然太息。” 偏正 喟然,叹气样。一声长叹。语出《论语·先进》:“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赞同)点(曾皙)也。’”清·汪琬《〈王子底诗集〉序》:“余读风雅诸诗,未尝不~也。”△用于人物对外界感受的一种生理反应。→扼腕长叹 慨然而叹 ?喜不自胜间不容息。也作“喟然太息”、“喟然叹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叹气的样子:~然长叹。

对,是:~否。不~。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后。~则。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古同“燃”。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吟咏:咏~。一唱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丘媿切,音䰎。 《說文》本作𠿥,太息也。 《禮·禮運》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歎。 《廣韻》同嘳。 《集韻》或作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苦怪切,音蒯。義同。 《集韻》亦作嘳㕟。  又《集韻》呼怪切,音𧱳。同嘳。詳後嘳字註。

『然』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如延切,音䔳。 《說文》燒也。 《註》徐鉉曰俗作燃。蓋后人增加。 《孟子》若火之始然。 《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 《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爲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  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 《集韻》通作䕼。  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 《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  又《廣韻》語助。 《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註》然之言焉也。  又《廣韻》如也。 《詩·邶風》惠然肯來。 《禮·檀弓》貿貿然來。  又承上接下語。 《禮·曲禮》然後客坐。  又《檀弓》然則盍行乎。 《文王世子》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又《禮·祭義》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註》然猶而也。  又果然,獸名。 《周禮·春官·巾車》然。𧜀髤飾。 《註》然,果然也。◎按埤雅作𤡮。詳犬部𤡮字註。  又率然,蛇名。 《孫子·九地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連然,縣名。 《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連然有鹽官。  又燕然,山名。 《前漢·匈奴傳》至速邪烏燕然山。  又姓。 《左傳》楚然丹。鄭然明。  又叶而鄰切,音人。 《劉向·列女贊》齊女傅母,防女未然,莊姜亦材,卒能脩身。 《馬融·東巡頌》散齊卽畢,越翼良辰,棫槱增積,烈火燔然。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叹』

《龍龕》音以。  又《川韻》作又字。 《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𠀤音炭。 《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又《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𠀤音灘。義同。 《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又《大雅》而無永嘆。 《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又叶他絹切,音𤩴。 《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  又叶他涓切,音天。 《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