噍类:指活着的人;遗:遗留。没剩下活着的人。
噍类:指活着的人;遗:遗留。没剩下活着的人。
《清史稿·廓尔喀》:“天兵至此,本应灭尔郭落,噍类无遗。”
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噍类:噍,嚼,吃东西。指活着的人或动物。无遗:没有留下。表示死亡净尽。语本《汉书.高帝纪上》:“(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 主谓 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指活的人一个都没剩下。语本《汉书·高帝纪上》:“(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清史稿·属国四·廓尔喀》:“天兵至此,本应灭尔部落,~。”△多用于写人的生死方面。
同“嚼”。吃东西:~类(尚生存的人)。倒(dǎo )~(反刍,亦作“倒嚼”)。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 相似,好像:~似。~同。
丢失:~失。~落。 漏掉:~忘。~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抛弃:~弃。
《唐韻》《集韻》《韻會》才笑切《正韻》在笑切,𠀤音誚。 《說文》齧也。 《玉篇》嚼也。 《前漢·高帝紀》襄城無噍類。 《註》如淳曰:噍,祚笑反,無復有活而噍食者也。 《荀子·榮辱篇》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巳矣。 《王充·論衡》口齒以噍食。 《集韻》或作嚼。 又《集韻》子肖切,音醮。義同。 《禮·少儀》數噍毋爲口容。○按《釋文》噍又作嚼,子笑反,又在笑反,二音皆可讀。 又《廣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𠀤音焦。 《廣韻》啁噍,聲也。 《集韻》鳥聲。 又《禮·樂記》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 《註》噍,𠴫也。 《釋文》噍,子遙反,謂急也。 又《集韻》慈焦切,音樵。義同。 《禮·樂記·噍殺釋文》徐在堯反,沈子堯反。○按《釋文》凡三音,獨沈音子堯反,諸韻皆不收。 又《集韻》將由切,音遒。燕雀聲。 《禮·三年問》至于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然後乃能去之。 《釋文》噍,子流反。 《集韻》通作啾。 又《集韻》疾雀切,音皭。本作嚼。詳嚼字註。
『类』《五音篇海》與類同。詳頁部類字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遂切,音戾。 《爾雅·釋詁》善也。 《詩·大雅》克明克類。 《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 《又》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傳》類,善也。 又《玉篇》種類也。 《易·乾卦》則各從其類也。 又《繫辭》方以類聚。 又比也。 《禮·學記》知類通達。 《註》知事義之比也。 又《緇衣》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 《註》類謂比式。 《疏》言行之無恆,不可比類也。 又《左傳·襄九年》晉君類能而使之。 《註》隨所能。 又肖似也。 《禮·曲禮》諸侯旣塟見天子曰類見。 《註》代父受國。類,猶象也。執皮帛,象諸侯之禮見也。 又祭名。 《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詩·大雅》是類是禡。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 《鄭註》類禮依郊祀而爲之者。 又《爾雅·釋魚》龜左倪不類。 《疏》倪,庳也,不發聲也。謂行時頭左邊庳下者名類。 又《山海經》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爲牝牡,食者不妒。 又《爾雅翼》載兩類曰𦝭類、奇類,卽兩體自爲牝牡者。𦝭與膟同。 又國名。 《後漢·西域傳》有蒲類國。 又姓。 《史記·梁孝王世家》類犴反。 《正字通》宋類演,福州寧德尉。 又《集韻》盧對切,音壘。偏也。 《左傳·昭十六年》𠛬之頗類。 又《集韻》劣戌切,音律。似也。 《曹植·七啟》麗草交植,殊品詭類。綠葉朱榮,熙天曜日。 《說文》種類相似,唯犬爲甚。从犬頪聲。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