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里盛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以“囊里盛锥”谓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áng lǐ shèng zhuī
成语注音 ㄋㄤˊ ㄌ一ˇ ㄕㄥˋ ㄓㄨㄟ
成语简拼 nls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囊裏盛錐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以“囊里盛锥”谓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近义词



成语示例


问了三声道,有好男子跟的孙孔目哥哥往泰安神州烧香去,你正是囊里盛锥,尖者自出,我便道我敢去。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成语典故

源见“毛遂自荐”。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元 高文秀《黑旋风》三折:“问了三声道,有好男子跟的孙孔目哥哥往泰安神州烧香去,你正是囊里盛锥,尖者自出,我便道我敢去。” 偏正 应让有才德的人获得施展才智的机遇。语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元·高文秀《黑旋风》:“问了三声道,有好男子跟的孙孔目哥哥往泰安神州烧香去,你正是~,尖者自出,我便道我敢去。”△多用于展示才干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口袋:药~。探~取物。~空如洗。~括。 〔~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像口袋的东西:胆~。胶~。~肿。

〔~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揣〕a.虚弱,懦弱;b.同“囊膪”。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兴旺:兴~。繁~。旺~。~世。~衰。茂~。全~时期。 炽烈:年轻气~。~怒。~气凌人。 丰富,华美:~产。~宴。~装。 热烈,规模大:~大。~况。~典。~举。 广泛,程度深:~传(chuán)。~行(xíng )。~赞。~名。~夏。 深厚:~意。 姓。

把东西放进去:~饭。 容纳:~器。小桶~不下多少东西。

一头尖锐,可以扎窟窿的工具:~子。针~。~处囊中(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刀之末(喻微小的利益。亦作“锥刀之利”)。 像锥子的东西:毛~(毛笔)。改~。 用锥子形的工具钻:~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當切,音瀼。 《說文》橐也。从橐省,襄省聲。 《詩·大雅》于橐于囊。 《傳》小曰橐,大曰囊。 《集韻》一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又《史記·鼂錯傳》太子家號曰智囊。  又《宋玉·風賦》盛怒於土囊之口。 《註》土囊,大穴也。  又《莊子·在宥篇》乃始臠卷傖囊,而亂天下也。 《註》傖囊猶搶攘。  又姓。 《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鄭。  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隱囊,柔軟可倚。 《王維詩》不學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碁。  又米囊,楊花別名,見容齋隨筆。  又《漢官儀》凡表章皆皁囊封事。  又《晉書·郭璞傳》郭公者精卜筮,出靑囊中書九卷授郭璞。  又地理書有靑囊經。

『里』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

『盛』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𠀤音成。 《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書·泰誓》犧牲粢盛。 《傳》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盛。 《註》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  又器名。 《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盛。 《註》一器也。 《禮·喪大記》食粥於盛不盥。 《註》謂今時杯杅也。  又《廣韻》受也。 《詩·召南》于以盛之,維筐及筥。 《古今注》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  又成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白盛。 《註》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又盛服,嚴飾也。 《左傳·宣二年》宣子盛服將朝。 《註》盛,音成。本或作成。  又防隄也。 《爾雅·釋山》山如防者盛。 《疏》盛,讀如粢盛之盛,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  又山名。 《前漢·郊祀志》日主祠盛山。 《註》在東萊不夜縣。 《註》盛,音成。  又國名。 《公羊傳·隱五年》秋衞師入盛。 《註》盛,音成。 《左傳》作郕。  又《唐韻》丞政切《集韻》《韻會》《正韻》時正切,𠀤成去聲。 《博雅》多也。 《廣韻》長也。 《增韻》大也。茂也。 《易·繫辭》日新之謂盛德。 《禮·月令》生氣方盛,陽氣發泄。 《中庸》官盛任使。 《史記·循吏傳》世俗盛美。 《呂氏春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又極也。 《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又猶嘉也。 《張衡·東京賦》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又受物曰盛。 《前漢·東方朔傳》壷者,所以盛也。 《師古註》叶音去聲。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 《魏書·神元帝紀》魏始祖遷於定襄之盛樂。  又姓。 《後漢·西羌傳》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一曰周穆王時盛國之後。 《穆天子傳》姬姓也。盛柏之子也。天子賜之。上姬之長,是曰盛門。 《註》盛,國名,盛姬,王同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