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阶茅茨


   见“土阶茅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ǔ jiē máo cí
成语注音 ㄊㄨˇ ㄐ一ㄝ ㄇㄠˊ ㄘˊ
成语简拼 tjm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土階茅茨
成语英文 grass roof and earthen step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土阶茅屋”。




成语示例


宋·洪迈《容斋续笔·逐贫赋》:“土阶茅茨,匪雕匪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唐书·薛收传》:“土阶茅茨,唐尧以昌。”


成语典故

见“土阶茅屋”。《新唐书·薛收传》:“峻宇彫墙,殷辛以亡;~,唐尧以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 疆域:国~。领~。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不合潮流:~气。 未熬制的鸦片:烟~。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 姓。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除(台阶)。~墀(台阶)。~级。~下囚。台~。 等级,层次:~层。官~。军~。音~。 凭借:~缘(凭借,依附)。 由来:~祸。 途径:~段。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草。~庐。~舍。名列前~(喻名次列在前面)。

用茅或苇覆盖房子:茅~(用茅草覆盖屋顶)。~宇(茅屋)。~檐。~门。 蒺藜:~藿(“藿”,野菜;指以茨藿充饥,引申为粗劣的食物)。 积土填满:“~其所决而高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土』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𠀤吐上聲。五行之一。 《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土物出形也。 《易·離彖傳》百穀草木麗乎土。 《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兗州厥土黑墳,靑州厥土白墳,徐州厥土赤埴墳,揚州荆州厥土惟塗泥,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梁州厥土靑黎,雍州厥土惟黃壤。  又《書·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 《註》諸侯受命,各錫以方色土,建大社于國中,一曰冢土。 《詩·大雅》乃立冢土。  又后土,取厚載之義。共工氏子句龍爲后土,位在中央,主於四季各十八日。 《禮·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周禮·冬官考工記》土以黃,其象方。  又星土,星所主土。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又度也。土圭之土訓度。詳圭字註。  又業也。 《皇極經世》獨夫以百畝爲土,大夫以百里爲土,諸侯以四境爲土,天子以九州爲土,仲尼以萬世爲土。  又星名,一曰鎮星。 《漢書》作塡。詳塡字註。  又地名。 《春秋·僖二十八年》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衞子,莒子,盟于踐土。 《註》鄭地。  又姓。句龍爲后土,子孫爲氏。  又《廣韻》《正韻》徒古切《集韻》《韻會》動五切,𠀤音杜。 《揚子·方言》東齊謂根曰土,非專指桑根白皮。 《郭璞註》《方言》引《詩》作桑土,非。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董五切,音覩。圜土,獄城也。 《周禮·秋官》以圜土聚敎罷民。  又《介之推龍蛇歌》五蛇從之,周流天下。龍反其淵,安其壤土。下音戸,尸土俱在姥韻。 《字彙》作叶音,非。  又《集韻》丑下切,音姹。土苴,不眞物。一曰查滓,糞草糟粕之類。  又《字彙補》同都切,音徒。土門,北方之族。門音瞞。見周書異域傳。

『茅』

《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𠀤音貓。 《說文》管也。 《易·泰卦》拔茅連茹。 《詩·召南》白茅包之。 《書·禹貢》包匭菁茅。 《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 《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 《註》時楚以茅爲旌識。  又國名。 《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 《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  又享名。 《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  又門名。 《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  又山名。 《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  又姓。 《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  又《韻補》迷侯切,音矛。 《屈原·離騷》時𦆯紛其變易兮,又何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又《類篇》莫佩切。茅蒐,蒨草。  又《集韻》眉鑣切,音苗。 《易·泰卦》拔茅連茹。鄭讀作苗。

『茨』

《唐韻》疾資切《集韻》《韻會》《正韻》才資切,𠀤音薋。 《說文》以茅蓋屋。 《釋名》茨,次也,次草爲之也。 《書·梓材》惟其塗塈茨。 《周禮·夏官·圉師》茨牆則剪闔。 《莊子·讓王篇》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  又《詩·鄘風》牆有茨。 《註》蒺藜也。 《爾雅·釋草》茨,蒺藜。 《註》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又《酉陽雜俎》沙州,飼馬以茨、萁。  又《博雅》積也,聚也。 《詩·小雅》曾孫之稼,如茨如梁。  又山名。 《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  又姓。 《後漢·衞颯傳》南陽茨充代颯爲桂陽太守。